从学校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兴奋地说这今天的学校发生的趣事。我牵着孩子的手,嘴上支支吾吾地回应着,心里想的是今天的菜该怎么弄,时间还来不来得及? 到家后,孩子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我明天可以不上学吗?” “为什么?”我猛地转过头看着他。 “我的手疼...”孩子举起手,手上有一块乌青。 “你是不是又打架了?!”我想起上次孩子和同学打架,老师打电话来差点劝退的窘境。我生气地说道:“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了让你上这间学校花了多少钱吗?你到底跟谁学坏了!” 孩子的脸通红,冲我吼了一句:“我没有打架!是程程打了我!” “他为什么打你不打别人,还不是你去招惹的!” “我没有!” “还狡辩!哪一次打架不是因为你主动挑事!次次被老师批评!你就不能乖一点,让爸爸妈妈放心吗?” “我再也不要和你说话了!”孩子猛地关上了房门,也是关上了唯一一个和妈妈沟通的渠道。 妈妈与孩子的隔阂就这样产生了。 图片来源:网络 上述妈妈和孩子的沟通中,犯了最忌讳的两点。一是敷衍式聊天,二是总结式聊天。 我们不难在各处看到,孩子兴奋地问东问西时,家长在一旁很不耐烦地搪塞着。一个忙着摆弄手机,另一个在想自己的事情,支支吾吾地回应兴奋的孩子。 或是像上文的妈妈,不给孩子完整的表达的机会,自顾自的认定事情的发展方向,无视孩子的逻辑和条理。 家长往往以自己的角度做了总结,急迫地想纠正孩子的认知或者思维方式。 想想我们,有多少次我们想解释,话到嘴边却又觉得算了。又有多少次努力想说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却总是说不清楚、说不完整。 别把孩子不当回事。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敏感,也比我们想象中聪明。 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对话,不光是要以孩子的逻辑思考。更多的是要家长全神贯注,不敷衍地沟通,就像你的孩子再跟你对话时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