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玉钺(A面)
1989年出土于山东省临朐县,现存于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器身整体呈片状,表面不均匀绿色,玉质较差,有大量的小裂隙,肉眼可见白色絮状包裹体,局部有红色的沁,颜色鲜艳亮丽。近上部中央有一钻孔,正反两面光素无纹,刃部薄且锋利。 如果您对我们有好的建议或者有新的见解和发现,欢迎您与我们联系:gyyjlhgzs@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消息。 玉钺局部放大图 玉钺局部放大图 扩展文献 近些年来新石器时代陶文的一些发现,为探索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确实发现有文字,可以认为它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汉字。龙山文化时期,文字已开始规模使用是毫无疑问的了。在陕西长安花园村,发现了一批4000年前的刻划有原始文字的兽骨和骨器,文字结构比较复杂,与甲骨文字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字形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对应的字体。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件陶器上,见到一个用红色书写的字,也应是确定不移的汉字,而且是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书写汉字。良渚文化的陶器上也多次发现了刻划的文字与符号,有的专家甚至释读出了成组的词句。 20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邹平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发现了1块刻有11字陶文的陶器碎片,字迹较为工整,用连笔刻写。许多学者指出该组陶文为古文字无疑,有人甚至将它命名为“陶书”,也有人认为这些陶文在写法上与后世的甲骨文、金文有很大差别,不是同一系统,称之为“走入歧途的文字”或“已被人们淘汰了的古文字”。还有学者认为陶文是古彝文,它与甲骨文一样是祭祀时的占卜之辞。 文字本就是一种符号,文字的产生与演进,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由文字产生的一般规律看,最早出现的应当是图画文字,以图像记录和传递信息。后来图画文字和某些图案的表意成分转变为约定符号乃至记词字符,这时准文字就已经出现了。最完美的图画文字可能就是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简略的连环画,考古学家们似乎还没有找到让我们一看就懂的史前人创作的图画文字,我们还需耐心等待,等待具有决定意义的惊人发现。在我们古代的传说中,有汉字为仓颉所造的说法。仓颉为黄帝时的史官,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他受鸟兽爪蹄印迹的启发“初造书契”,所以后来还有“鸟迹明而书契作”的说法。当然汉字的发明创造绝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孕育过程。 城市的出现,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一些研究者根据古代文献中关于黄帝时代便已开始筑城的记述,认定在夏代以前就应当有城出现了。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辛勤探索,真的陆续发现了50多座龙山文化和更早时期的古城。最早发现的是章丘城子崖的城址,自那时40多年以后,考古学家陆续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一些多数属龙山时期的城堡,城内的面积一般可以达到10万平方米,大的则达100万平方米以上。所有城址的外围都有城墙,其宽度达10米左右,有的还在城墙外挖出一周护城壕。这样的防御设施是居住在城内的贵族为巩固其权力而精心设置的,表明社会上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对立局面。 《每天美玉》扩展链接部分为网上资料或坊间流传的说法,不代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特此说明。 撰稿 琳琳 国际珠宝鉴定师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