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墓出土玉器综合研究”开题报告会于2015年11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该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考古出土玉器科学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之一。是继山东龙山文化西朱封、南阳桐柏春秋国君墓、湖北枣阳郭家庙楚墓、偃师二里头、晋侯墓地后的又一玉器综合研究课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出席报告会并讲话,会议由社科院考古所文保中心主任、本课题负责人杜金鹏主持。 出席报告会的专家有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卢兆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王时麒、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昌燧、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再震中、首都博物馆科技部主任赵瑞廷、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研究员张友来、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唐际根、社科院考古所翟少冬博士、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徐义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照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徐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青、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岳洪彬。
王巍所长发表讲话,他首先对积极参与此项目的专家和成员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王巍表示,今年是推动创新研究项目的第五年,要积极鼓励业内同行优势互补地主动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的课题。目前商代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要将多学科研究方法应用其中。他还特别提出研究玉料的来源,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形态、贵重资源的掌控和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及文明的形成和动因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玉料、玉器以及制作工艺的情况下更应该看到背后复杂的社会进程,由此达到透物见人、见社会。最后王巍说到,对于此次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给予全力支持,希望课题组能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优势,在新平台上对资料和研究进行整合,从而做到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有机结合。 课题组成员翟少冬博士对妇好墓考古发现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妇好墓进行发掘,共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玉器755件,占出土文物总量的大多数,包括礼器、仪仗器、装饰品、工具、生活用具、杂器等6大类,种类齐全。但由于玉器主要出于棺内,发掘时棺椁位于水面以下,所以器物具体陈放位置不明。随后翟少冬博士又就学术界对妇好其人身份的确定进行了介绍,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也曾存在墓主究竟是武丁妻子还是康丁妻子的讨论,但无论是谁的妻子,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巨大、种类之繁多都体现出了墓主显赫、尊贵的身份。 课题组成员唐际根先生梳理了妇好墓研究历史和现状,他指出,在1980年出版的《殷墟妇好墓》报告中已经对出土文物、年代与分期以及墓主人身份等问题进行了详述和讨论。报告出版以后妇好墓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研究范围随之扩大。包括学界对于其身份的分歧、从墓葬等级研究社会组织形态和对社会等级的探索、对墓上建筑的讨论以及铜器的分期、铭文和铸造工艺等。在谈到有关玉器方面研究时,唐际根强调,目前不断有人关注殷墟出土玉器的研究,但碍于材料利用不方便等客观因素,研究者主要用已发表图片来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的进展。有些学者从“组合与构成”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墓葬出土青铜器,唐际根认为“构成”这一全新的概念同样也可以用于妇好墓的玉器研究上。
随后,课题负责人杜金鹏先生对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分工情况做简要报告。据介绍,目前整个课题暂定为16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前言、殷墟出土商代玉器综述、妇好墓出土玉器概论、从甲骨文看商代玉文化、妇好墓玉器的矿物学研究、妇好墓玉器的治玉工艺研究、妇好墓玉器的次生变化研究、妇好墓玉器的功用研究、妇好墓玉器的艺术成就、妇好墓玉器所见殷商社会、妇好墓玉器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殷墟宫殿区玉料坑发现与研究、迁台殷墟玉石器研究、商周玉器的改制探索、妇好墓玉器影像资料提取、结语。杜金鹏研究员依次对各研究方向的主持人以及各方向具体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他表示,相比较以往的课题来看,此次课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能不能完全驾驭、解决所有问题还要看课题具体的进展情况。 在听取完具体项目分工后,各领域专家对课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卢兆荫先生认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是继新石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后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时的玉文化因素是多元的,既继承了二里头文化中原玉器的特点,又有很明显的红山文化因素,同时这一时期的玉文化也在走向一统。经过传承创新后,至汉代形成了自己的玉文化风格。卢先生指出,研究妇好墓玉器对于探索玉文化如何从多元到一体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研究殷商时期玉器对整个中国玉器的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卢先生还特意提到了妇好墓出土的玉凤,这件具有唯一性的玉凤其羽毛和尾部装饰与石家河文化玉凤有相似之处,可以对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而对于史料所记载的的玉料主要产地大玉、夷玉、越玉的研究也可展开更多讨论。 王时麒教授认为这一课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为目前对于妇好墓玉器的研究尚缺乏深入的认识。他强调了玉质、玉料来源以及沁色的特点规律三个大问题。目前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已经可以基本测定妇好墓出土的700多件玉器的玉质。但是对玉料来源这一问题的研究却仍然困难重重,因为对玉器进行定量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会对文物产生一定损害,在当前条件下,有损分析无法完全展开。他指出,对玉器的深入研究需要建立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将文理交叉的跨学科人才、经验丰富的人才聚集到一起才能得到突破性进展。
王昌燧教授从科技考古的角度重申了对玉料来源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他认为,想要解决玉料来源问题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仅仅对妇好墓或者殷墟出土玉器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并建议在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并有思路和想法时,可以考虑适当的对废品、残次品、半成品进行微损分析。最后王先生还表示此课题与自己主持的一项课题有重合交叉内容,愿意与本课题进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开展学术研究。 王震中研究员表示,从玉器研究来看这是一个“中题大作”,具有大手笔风格,想要将这一题目做大做好就不应回避玉料来源的问题。如果无法将所有妇好墓出土玉器或玉料来源都一一作详细说明,可以把这一问题缩小化,比如具体到某一件或者几件的玉料来源问题。随后,王震中先生对第七个研究方向妇好墓玉器的次生变化研究的题目和最后一项结语的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设性的修改建议。他认为结语部分可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比如中国玉器截止到商代发展情况、妇好墓玉器所反映的商代玉文化多元一统的历史地位、商代玉器对两周汉代玉器的影响,以及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在听取了各领域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后,课题组各成员分别就自己所负责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简单阐释。袁广阔教授提出了一些新线索,他建议研究要与郑州人民公园、新乡地区平原博物馆等地的玉器材料相结合,把新材料纳入到研究范围内,以此来进行文化关系的探讨。徐琳女士结合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了将玉器与玉料相互对比以及对沁色进行实验考古的方法。她说,当科学技术无法解决某些问题时,有时利用经验或许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孙庆伟教授认为,妇好墓出土玉器具有唯一性,可以说没有妇好墓就无法开展对于商代玉器的研究,所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题目。经过前几次课题的磨合,如今这是一支逻辑性强、配合出色、有保障的研究团队。在无法解决一些难题的情况也,也要对现有资料进行系统归纳,对已出版报告进行再整理,将材料收集好,以便后来人能借此大好资源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 会上不少学者都对能加入此次课题组感到荣幸,他们表示能借此机会细致地观察、研究妇好墓出土玉器实属不易,如此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把握。玉器在中国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次开题报告会为即将开展的妇好墓出土玉器综合研究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研究视野,达到了预期目的,对借助定量的科技手段解决定性的考古学问题,加强多学科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土玉器的研究水平有重要意义。(审稿人:杜金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