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璜 —战国墓葬出土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6

战国时期—玉璜(A面)

战国时期—玉璜(B面)

1994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文源绿岛6号楼,现存于河南省安阳市考古研究所。该器物经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为透闪石。玉质较差,肉眼可见白色絮状包裹体。表面有白色沁色,风化略重,两端钻有穿孔,为佩戴所用。两侧雕琢有扉棱。

如果您对我们有好的建议或者有新的见解和发现,欢迎您与我们联系:gyyjlhgzs@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消息。

玉璜局部放大图

玉璜局部放大图

玉璜局部放大图

扩展文献

战国是古代玉璜发展繁荣的一个高峰期,较春秋时期同类器浑圆紧凑的造型和“繁密铺陈,柔和缠绵,稳静而版式化”的构图风格而言,战国玉璜造型则生动多变,棱角刚劲有力,构图活泼奇巧,充盈着强烈的动感与生机,此期制玉工匠推陈出新,创造出一大批“出廓型”、“镂空透雕型”、“分段套合型”等前所未见的不朽杰作,将治玉工艺成就推向空前的巅峰。战国玉璜在古代治玉工艺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亦为历世藏家所关注,以下结合典型标本介绍几类战国玉璜的工艺技法。

阴线刻技法

战国时期玉璜线刻纹的风格特征较春秋同类器已发生明显变化,比较而言,春秋玉璜阴刻线舒卷柔和,缠绵纠结,缺少力度与活泼生机,显得平静而版式化,战国玉璜阴线刻则刚健遒劲,明晰利落,具有精准清晰、流畅细腻、遒劲有力的显著特征。

传统铜质铊具由于自身硬度不够,在伴随解玉砂的高速旋转过程中刃口不断磨损消耗,因而雕琢出的线条多显得圆润有余而力度不足,更难以雕琢出一些符合特殊要求的阴刻线痕。战国时期铁质铊具的出现,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坚硬度,减少了伴随解玉砂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磨蚀,更增强了雕琢线条的精准度,能够按照玉工的要求将符合设计参数指标的线条细节精雕细琢、将阴刻线的粗细、深浅、长短、弧度等交代清晰无误。

最能够体现战国玉璜线刻工艺水准的例证,是此期一类细若发丝的“微雕”阴线刻的大量出现,藏家亦称之为“游丝工”、“游丝毛雕”或“游丝白描”。此类“游丝工”细阴线雕刻,在春秋中晚期玉作中已开始使用,但真正发展成一类圆熟奇巧、流畅自如的阴刻线“微雕”技法,则是在战国中晚期。

此类“游丝工”阴线刻细入秋毫,用肉眼往往不能清晰细观,但显微放大观察则婉转自如、精整严谨、十分考究,它的出现与流行,丰富、细化了玉璜形构、图式的层次与内涵,弥补了玉作平面雕或圆雕图案呆板单调、细节模糊省隐、立体感不足的弱点,将传统的阴线刻技法推向了精工细作、出神入化的极致,战国玉璜组图的禽兽头部五官轮廓线、肢体屈曲部及须毛、羽翼,流云纹、卷云纹、变体兽面纹、变体几何纹、束丝纹、花枝纹、网纹、短平行斜线纹等多使用此类“游丝工”雕饰一般认为此类细若游丝的微雕阴线是玉工熟练利用一类硬度较高的细小勾砣雕刻的结果,此类微雕线刻技法能够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应与治玉工具质地与形构的改革息息相关,因为雕刻如此均匀流畅、连绵不断的浅细阴刻线,仅凭玉工圆熟高超的走砣勾线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战国之际的铁质小铊具产生并不断改进以后,此类微雕阴线才可能出现并日渐成熟。

《每天美玉》扩展链接部分为网上资料或坊间流传的说法,不代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特此说明。

撰稿 琳琳

国际珠宝鉴定师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