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价值连城的明代鎏金佛像

 南山梵境 2019-10-16

明代宫廷中,还专门设立了建造佛像的机构,称作“佛作”。制作出来的佛像都是在西藏佛教文化影响下的造像模式的基础之上,融入传统的审美和一些工艺手法,将汉文化与藏族文化巧妙的结合在这一尊尊佛像上。就像是明代鎏金观音菩萨铜坐像,佛像躯体浑厚,造型上比较朴实,体态优美,面部具有中国人的普遍特征,平整,立体度不高,眉毛细长,双目是平直的,嘴角微微向上,给人一种温柔平易近人的感觉,身体裸露,胸前佩戴有珠串,下身穿着长裙,腰间配有璎珞带。双腿盘坐于莲花台上,座上覆盖有莲花瓣纹的浮雕。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传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是把由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汉代以后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曾先后称“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