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病,医发汗,仍发热恶寒。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目】朱肱曰。大凡发汗过多,即身瞤动振摇。虚羸之人,微发汗,便有此症。宜服真武汤。羸甚者,去芍药,或少用之。有热症,恶热药者,去附子。杨士瀛曰。伤寒筋惕身瞤,发汗太过所致也。古人以真武汤主之,然真武汤能止其汗,而不能定其瞤。瞤者,动也。盖汗多则伤血,血虚无以荣筋,筋愈急而四体百骸俱为之瞤。宜以四物去地黄加人参、半夏、茯苓、甘草作剂,以五灵脂为佐,入生姜、乌梅煎服,自有神效。此专主生血,生血乃以收汗也。 陶华曰。筋惕肉瞤者,非常常有之。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偏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跳,瞤然动。非温经助阳不能愈。仲景特设真武汤救之。或因发汗吐下后,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此又逆之甚矣。 柯琴曰。此条用真武汤,全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因心下悸所致。脉微弱而自汗出,是无阳也。是桂枝症,不可与大青龙,以中有麻黄、石膏也。服之则血气不周于身,必筋惕肉瞤。因汗下后加烧针,以致虚烦,多汗伤血,故经脉动惕。烧针伤肉,故面青肤瞤。此亦半夏泻心汤症也。 【纲】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目】魏荔彤曰。脐左属肝,故肝虚风动为头眩。肝藏血之脏,风动扰阴,故汗出不止也。筋惕肉瞤者,肝主筋,血主肉,俱因气虚而振振惕瞤也。 陶华曰。此候最逆。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十救一二。 附录筋骨四肢辨 属性:李杲曰。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太阳经症\胁痛 【纲】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朱肱曰。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此十枣汤症也。大抵胁下痛者,此为有饮,须分表里。干呕微利发热而渴,为表有水,小青龙加芫花主之。身体凉,表症罢,干呕而胁下痛,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十枣非小青龙之比,须量人虚实,不可妄投。 柯琴曰。水气为患,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中走胁肋而牵痛,下走肠胃而下利。浩浩莫御,非得利水之峻剂以直折之。中气不支矣,此十枣与五苓、青龙、泻心等法悬殊也。 【纲】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目】楼全善曰。脉微细欲寐,少阴症也。浮细嗜卧,无少阴症,虽十日后,尚属太阳,此表解而不了了之谓。设见胸满嗜卧,亦太阳之余邪未散,兼胁痛,是太阳少阳合病矣,以少阳脉弦细也。少阳为枢,枢机不利,一阳之气不升,故胸满胁痛而嗜卧,与小柴胡和之。若脉浮而不细,是浮而有力也。无胸胁痛,则不属少阳也。但浮而不大,则不涉阳明,仍在太阳也。太阳为开,用麻黄汤以开之。然与太阳初病,用以发汗不同,当小其制而少与之也。 鳌按。此言太阳少阳脉症相关处也,胁痛,本少阳症。 【纲】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目】鳌按。此条胁下痛,兼见经脉动惕,属于虚气也。冲咽喉眩冒,即虚烦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