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3)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6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3)

【原文之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由此言之,儒者所怀,独已重矣,志所欲至,独已远矣。身载重任,至于终死,不倦不衰,力独多矣。夫曾子载于仁而儒生载于学,所载不同,轻重均也。夫一石之重,一人挈之,十石以上,二人不能举也。世多挈一石之任,寡有举十石之力。儒生所载,非徒十石之重也。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苗田,人知出谷多者地力盛。不知出文多者才知茂,失事理之实矣。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3)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3)

【拙解】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心胸不广意志不坚,他们任重而道远。将弘扬仁德为己任,所承载的责任亦是很重的!死而后已,道路亦是很远!”由此而言,唯独儒者之所怀抱负,已是深重,志向所欲,已是远大。身载重任,至于终老而死,不知疲倦不曾衰退,精力独强。曾子担负仁义而儒生担负学问,所承载不同,责任轻重却是相同。一石的重量,一人能提,十石以上,两个人也不能举起。世人多能担起一石之重,少有举起十石的力量。儒生所担负,非只十石之重。地力旺盛,草木生长茂盛。一亩地的收成,可相当中等田地五亩的产量。庄稼田地,人们知道出产谷物多者地力旺盛。不知道著文多者才智高,有失事理之真实。

【小议】

抱负与志向,非儒生独具。儒生读经书的目的是什么呢?王充说他们是为了能讲解经书所言大道,以教化世人向善崇德。可是,经书所载并非历史全景,疏失甚多,以至于儒生获知受限。儒生虽“弘毅”,奈何学道却不全;儒生虽存志,焉能独负十石之重而行远?儒生读经学文,当是“才知”广博,即便为文吏,亦应无所失。儒生师学之功,效在悟道教人、益智以事国。融会贯通终成大儒,便是国之重器;一知半解堪以为士,也只能混迹于府县,谋个普通文吏之职聊以生存。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