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7)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6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7)

【原文之七】

河发昆仑,江起岷山,水力盛多,滂沛之流,浸下益盛,不得广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东海。如岸狭地仰,沟洫决泆,散在丘墟矣。文儒之知,有似于此。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于衡门之下,固安得升陟圣主之庭,论说政事之务乎?火之光也,不举不明。有人于斯,其知如京,其德如山,力重不能自称,须人乃举,而莫之助,抱其盛高之力,窜于闾巷之深,何时得达?奡、育,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智能满胸之人, 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自动,不能自进,进之又不能自安,须人能动,待人能安。道重知大,位地难适也。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7)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7)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7)

【字词】

1、洫:(xù)沟渠

2、泆:(yì)古通“溢”;(dié)荡涤

3、奡:(ào)上古人名,相传其力量极大,能在陆地行舟

【拙解】

黄河发源于昆仑同山,长江起源于岷山,水力丰盛,壮阔激流,愈向下水势愈大,若非河岸广阔地势渐低,则不能畅通流入东海。如果河岸狭窄地势突起,便会导致沟渠满水溢出,洪水泛滥。文儒的学问,与此相似。文章气势恢弘,若得不到有能力长官鼎力荐举,亦将被遗弃于极为普通的地方,如此怎能得升迁之机而入圣主王庭,论说国政大事呢?火发光,但不高举则不明亮。此处有人,其智如峰,其德如山,能力虽强却不能自荐,必须有人举荐,若没有他人的帮助,虽然胸怀极高能力,却只能流落在街巷深处,何时能实现其抱负?奡和夏育,是古代的大力士,身体能负载千钧重量,手能扭断牛拉直铜钩,若让他们举起自已,身体却是不能离地的。满怀智慧能力之人,应在朝廷为官,但必须借助巧言能说者、善写之人,然后才能有所动,又不能只靠自已进取,有进取又不能仅靠自已使地位稳固,亦必须借助他人,地位才能安稳。得大道者学问大,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地位。

【小议】

有大本事者却需他人举荐,方能“升陟圣主之庭,论说政事之务”,那么举荐者当是极会识人、用人的高士,犹如收藏家,有品鉴繁杂众多文物之智,而其自身却未必有匠人之能或书绘字画之功。若文儒得以被“有力之将”举荐,借用现代的一句戏谑的话,便是“商业互捧”,各取所需。依文中所言,文儒是有大智慧的,有时无所作为,是怪不得朝中能人举荐的。既然是文儒,智何其大,怎么就不能以其智赚得君王赏识?如此看,所谓文儒,或许确有才智,却往往有一个共性的短处,便是恃才傲物。文儒们,有些人不识天下大势,在根本无法实践其理论观点的地方,强推其论,终弄得无果而怅然终止其游说之旅行,圣人孔子便是如此。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