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九】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故夫商鞅三说孝公,后说者用,前二难用,后一易行也。观管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战,固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 【拙解】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意图共同匡扶天下,是借管仲之力。管仲有能力,齐桓公能任用他,可谓强强联合。吴国不能重用武子胥,楚国不能重用屈原,此二人能力极强,两国君主之能不足以任用他们。举重物力所不能,弃之于地而离去还算可以,有时或生愤怒,竟以斧砍之弄坏,此便是武子胥、屈原所受杀身之害。潭渊中的鱼,以大小顺序相以吞食,估量其口所能容纳,然后吞吃咽下;口若不能容纳,便会哽咽而不能吞下。所以商鞅三次劝说秦孝公,最后一次劝说起作用,是因前两次之说难以适用,最后一次简易可行。读管仲的《管子·明法》,看商鞅的《商君书·耕战》,确实不是能力低弱的君主所能采用的。 【小议】桓公得管仲之助,使齐国称霸于诸侯,一个原因是桓公知才善任,且自身亦具雄才大略。原因之二,则是管仲之才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拥举国之兵却不为齐君所疑,说明其具有极其聪慧的政治头脑。吴国起初很重用武子胥,因为他确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可是在因功而得高位后,渐而恃才傲物,树敌颇多,导致其为国事据理力争时君臣不仅无人为他说话,更是将其视为误国罪臣。屈原如何?能看出天下大势、楚国之危,表明其确有大才,但其才却未能使楚王信服,反而屡遭贬斥,那么便生疑问,能看出天下大势之才,却没有办法劝说君王,暴露出其才亦有短。智能之臣遇贤明之君,两者相益,国运必兴,百姓得福。臣能君昏聩,或君强臣不贤,国必生乱,百姓苦矣!商鞅遇贤能孝公渠梁,大展其才,助秦奠定霸主基业,却还是在孝公身后命丧于车裂极刑,或可再次证明大才亦有短,亦有失算,及至殃及性命。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阳明心学等其它哲学派别知识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