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三卷│超奇篇第三十九(2)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6

《论衡》第十三卷│超奇篇第三十九(2)

【原文之二】

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著文者,历世希然。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以超之奇,退与儒生相料,文轩之比于敝车,锦绣之方于缊袍也,其相过远矣。如与俗人相料,太山之巅墆,长狄之项跖,不足以喻。故夫丘山以土石为体,其有铜铁,山之奇也。铜铁既奇,或出金玉。然鸿儒,世之金玉也,奇而又奇矣。奇而又奇,才相超乘,皆有品差。

《论衡》第十三卷│超奇篇第三十九(2)

《论衡》第十三卷│超奇篇第三十九(2)

《论衡》第十三卷│超奇篇第三十九(2)

【字词】

1、俶傥:(tì tǎng)亦作“俶倘”,指卓异不凡;豪爽洒脱

2、缊:(wēn)赤黄色;饶;(yùn)乱麻;旧絮

【拙解】

引用传书之意,写出美妙文辞,非卓越之才,不能胜任。通览古书者,世间众多;著书撰文者,历代皆少有。近代的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他们犹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一样,同时出现于同一时代。其余者仅有,往往如此,譬如珠宝玉器不可多得,故而珍贵。因此说能研讲一种经书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引用传书之辞用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深入思考撰文以成书者为鸿儒。故而儒生超过俗人,通人胜过儒生,文人强于通人,鸿儒则超过文人。所以说鸿儒,就是所谓的超而又超之人。以超越极多者,与儒生相比,好似将华丽乘车与破车相比,将锦绣与旧袍相比,相互差距太大。如果与普通人相比,如同太山之山巅与山脚,长狄人之颈项与脚掌,不足以说明。所以山丘是以土石为主体,其中若有铜铁,也是山中罕见。铜铁已是罕见,或许还会挖出金矿玉石。鸿儒,便如世间的金矿玉石也,罕见之中又罕见。罕见之中又罕见,才能也是更加突出,皆有高低之分。

【小议】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同为读书人,有人成为高士,有人终未脱俗。何以成为高士?一曰会读书者,二曰读书以致用。会读书者,可从书中增益自己的智慧,能以书中之道品鉴当今现实,纵览时势,得展胸怀之志。文中所言儒生、通人、文人、鸿儒,仅以博览、作文判定高下,此为时代所限。若论及当世,读书人实在是太多,所读之书早已不限于经道传书。可以说,当世可称“金玉”奇才不胜枚举,且其知、其智、其能远非鸿儒、文人可比。遑论一句:既然金玉为奇,奇者必少,俗者为多,奇者自然可贵,俗者亦无需自卑。世人多为俗,俗人亦有自己的人生,各行其道,只要无害于社会,皆是百八十年的生命历程,不为“奇”又如何?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