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美玉】玉的趣闻——《玉纪》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6

阅尽世微 来自每天美玉 03:13

清代有关古玉辨伪的文著,从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是以陈性《玉纪》最著,其成书时间正是清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内容可上溯至清初与盛期,下延至清末,是一本影响最为深广的专著。相对于沁色做伪,《玉纪》在记载玉材做伪方面的文字非常少,可知清代后期伪古玉制作与辨伪的重点,都是在沁色上,标志着古玉辨伪由明人重玉材和碾琢发展到清人的重沁。陈性及其以后的有关古玉鉴考的著作,都拿出不少的篇幅来谈沁色和伪沁,甚至一些考据、资料汇编性质的著述也离不开沁色。这说明沁色辨伪在清人的玉器辨伪中占据首要地位,较明人高濂所说“土锈尸侵,似难伪造”有很大进步。

陈性,字原心,是嘉庆至咸丰时期江阴人(约生于乾隆晚年,殁于咸丰、同治年间),斋号“八十一玉山房”,因继承其父收藏的81件玉器并加以研究而得名,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撰成《玉纪》。陈性在此书的序言中说:“用是录先子之语,参考群书,择其言之信而有征者,汇集成卷……所纪皆实,非躬亲历试著有实效者概不书。”可见此书融会了当时很多人的观点,是陈性父子两代辨玉经验之总结。《玉纪》成书后并未即刻正式刊行,初时以钞本辗转流传;同治三年(1864年)由杜文澜刊印自李裴山郎中处得到的数纸《玉纪》,但此部手钞本似不全;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金吴澜自制千金集锦,试印百本,流传于世;1912年,沈阳高文淇以倪壎(光禄)本及后得两钞本考证之,是为今所见版本。由此可知,《玉纪》一书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清末玉苑首开其例,其中关于伪古玉的一些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清末民国的许多相关文献中都沿用他的说法。《玉纪》全书包括出产、名目、玉色、辨伪、质地、制作、认水银、地土、盘功、灰提法、养损璺及忌油污等12节。在“玉色”一节中讲:“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蓝如靛沫,曰碧;青如鲜苔,曰潷;绿如翠羽,曰瓐;赤如丹砂,曰琼;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赤白斑花,曰瑌,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也。至于旧玉,则当分别外沁之色,所谓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随之浸淫于中,如下染缸,遇红即沾红色,遇绿即沾绿色,故入土重出之玉,无有不沾颜色者。若无水银沁入,虽邻颜色,亦不能入玉中也。有受黄土沁者,其色黄,色如蒸栗,名曰玵黄,若受松香沁者,色更深,复原时酷似密蜡,谓之老玵黄;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色如青天,名曰玵青,此青衣之色,传染沁入有深浅不同,有深似蓝宝石者,谓之老玵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色如碧桃,名曰孩儿面,复原时酷似碧霞玺宝石;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色如乌金,名曰纯漆黑,漆非地中之水银,乃古死殓尸之大堆水银沁之,方有此颜色;有受血沁者,其色赤,有浓淡之别,如南枣北枣,名曰枣皮红,此乃尸沁,非洁物也;有受铜沁者,其色绿,色如翠石,名曰鹦哥绿,铜器入土年久,则青绿生,玉适与之相邻,为其传染沁入,复原时似翠石而更娇润。此外杂色甚多,有朱砂红、鸡血红、椶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以及雨过天青、澄潭水苍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又有各种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爛斑等名,皆出人意料之处者。更有一种香玉,嗅之作奇南香气,奇南香木,名出海南,见七修类稿,俗称伽南者,讹,盖玉在土中,与香物为邻年久,受其沁,沾其香,非玉之自能吐香也,欲试,须烹佳茗,置玉其中,香气自吐,此种绝少,真稀世之宝也。”从这些繁多的名目和文中语气可见作者对沁色的喜爱之情,当然对其真实性是深信不疑的,认为“水银沁”是不能伪造的,但今天我们知道,陈性所记载的这些好听的沁色名称中,有很多其实是人工染色的杰作。

诚然,陈性当时对一些人工染色技术已经有所了解,在“辨伪”一节中记载了宋代用虹光草汁染制老提油伪古玉之法:“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陈性在此首次提出了宋末玉工制作伪沁的见解,经常被以后的收藏家和文人著作所援引。

在“辨伪”中,陈性还记载了当时常用的两种做伪方法:一是用似玉之美石来冒充古玉:“旧玉与石最难分别,世有美石酷似脱胎旧玉得不下数十种,亦具五色,皆坚硬不可刀削”;二是新提油染色法:“比来玉工每以极坏夹石之玉染造,欲红则入红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入乌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黑,谓之新提油。初仅苏州为之,近则遍处皆是矣。”认为“新提油”之法始于苏州,嘉道时已普遍使用。


本期编辑:王潇

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也可以私信小编个人微信:994913076 .每天美玉期待着您的关心指导。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