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螳螂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6

商周时期的玉器,有很多形象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百态、禽畜百兽,大到龙虎熊罴,小到草虫螽斯,都是人们喜爱的样式,不仅生前摩挲赏玩,就连死后也要一同带入墓穴,好在另一个世界仍能继续把玩。

玉螳螂是昆虫题材中的又一种器型。对于这类器型的刻划,玉工非常懂得艺术创作的规律与奥妙——十分注意细节上的真实——因此常能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玉螳螂为圆柱状,项细长,腹饱满,头目凸出,爪蜷缩而弯曲,非常具立体化。整器纹饰简洁,几乎未有刻意渲染,但螳螂在蛰伏中伺机攻击的习性则被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类昆虫,它们所以被雕成精美的艺术品,除了商人“万物皆有灵”的观念的影响之外,对于生活情趣的多样化要求,可能也是一种原因吧。

关于螳螂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说苑》:“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寓意是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但是玉雕螳螂的含义不可套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为益虫,可谓蔬果害虫的天敌,于人有益、与人无害;试可谓之“仁”!由于螳螂 不与“他人”争高低,且交配时有雄性甘为雌性食的行为(古人未必不知!但无法科学解释)试可谓之“义”!螳螂有个特点,遇敌必先以不变应万变,有的品种甚至可随季节改变体色;可谓之“智”!螳螂一旦狭路遇敌,敌不可避,则挥舞刀臂,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即使万物之灵长,若想取其性命亦难免受其一刀!可谓之“勇”!螳螂两把利刃,一袭绿氅;食必虫害,落必疏绿;虽无真眼,却遇枯树而不居,凡污浊则不去;来去如天马行空,难觅踪影;行走树干绿叶之间,如诗如画!试可谓之“洁”!

《庄子·齐庄公出猎》: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称为螳螂的东西。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齐庄公被小小螳螂看似不自量力的无畏精神感动了,在他看来,“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他看到了小螳螂的大勇敢!于是“回车而避之”。有时候只要我们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能悟出很多人生哲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