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10-16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状元及第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耀!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曾是一项深刻影响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制度,曾被誉为我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起源自隋唐时期、发展于宋元时期、而鼎盛于明清时期。

一般而言,如若学子能在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第一名,就可称为状元了。学子一旦有幸高中状元,就会立刻声名鹊起、天下闻名,而且其后官职之优渥,仕途之亨达,远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

状元的称谓曾在科举时代广为流传,高中状元几乎是所有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即使是在科举制度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状元依然是家喻户晓的名词。明清两朝五百余年间也曾先后涌现出两百余位状元,他们是如何炼成的?他们又有何过人之处?这或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一番。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一、"状元"一词的由来与发展

"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只不过在当时,状元与科举制度并无关系(事实上,西汉时期也没有科举制度)。

西汉时期以察举制选拔人才、挑选官吏,其中官府主动征召人才的举动叫做征辟或辟召。史载"状元之目,始自辟召。"意思就是"状元起源于征辟制度。"同时,当西汉官府主动征辟人才时,往往是集体式征辟(当然也不排除皇帝或官府指名道姓地征辟某一个人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将备选的人才都登记造册,而这个花名册就叫做"举状"。凡是名列"举状"中的人物皆可称为状元,也就是说,在西汉时期,每个被官府主动征辟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只不过这时的状元并不代表"第一"的意思,而仅仅表示状中有名,获得被举荐资格之意。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西汉时期,每个被官府主动征辟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

自隋唐时期开始,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状元"一词也逐渐被人们用来称呼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常常以"状元"一词来称呼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也就是说隋唐时期,一场科举考试往往不止一个状元,凡是在此场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人物皆可称之为状元。另外,隋唐时期往往以榜首、状头、榜元等称号来称呼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人物皆可称之为状元!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甚至是鼎峰时期。在明清时期,尤其是社会安定、国家太平之时,朝堂之上的绝大部分官吏都是科举出身,都有科举功名。这一方面是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日益规范化和模式化的结果,因为科举制度的规范化和模式化就意味着可以流水线式地培养人才、挑选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因为皇帝以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任命官吏可以有效地打击外戚贵族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太过贫穷的普通百姓受制于财力、精力等因素,他们往往无法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他们及其后代子弟往往也不会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尤其是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物往往都是中小地主出身的学子,他们有财力、有精力从事儒学教育,也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光宗耀祖,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地参与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而皇帝通过科举考试挑选出来的人才大部分是中小地主出身的学子,他们既没有功臣子弟的显赫身份,也没有富可敌国的家庭财富,所以他们只能紧紧地依附皇帝、依附皇权来保护自己的荣华富贵。如此一来,帝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外戚贵族势力凭借其血缘垄断中央官位(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也可以避免地方小贵族世代把持基层官位。这样一来,帝国才能有效地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物往往都是中小地主出身的学子!

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自身毫无半点贵族血统,自然也就毫无家族势力可以依赖仰仗。但他却能够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代中激流勇进、统一天下,凭借的就是广纳人才、知人善用。也就是说,布衣天子朱元璋深知人才在治理天下、稳定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十分重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不仅很快下诏重开因为元末战乱而停滞的科举考试,同时还下诏规定进士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要分别尊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以示额外嘉奖。至此,"状元"一词才成为科举考试第一名的专门荣称了,而清朝也沿袭此等尊称。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朱元璋钦定状元为科举考试第一名的专称!

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流程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是指由南北直隶官府和地方各布政使司举行的省级地方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常在八月举行,所以乡试也常被称为"秋闱",同时因为八月往往金桂飘香,所以乡试还有"蟾宫折桂"的美称。凡是乡试能上榜者皆为举人,各省乡试的第一名,往往通称为解元。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凡是乡试能上榜者皆为举人!

在乡试的第二年,各省举人会汇集到京城去参加由中央礼部主持的考试,此即会试。因为会试往往由礼部主持,而且常在春季进行,所以会试又被称为"礼闱"或"春闱"凡是会试能上榜者皆称贡士,而会试第一名通称为会元。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凡是会试能上榜者皆称贡士!

贡士往往会于同年再次参加由天子亲策,并在皇宫中举行的盛大考试,此即殿试,也称为廷试。因为殿试是由皇帝亲测,所以此场科举考试往往不任命阅卷大臣,而只有读卷大臣十余人而已(皇帝是名义上的阅卷大臣,但皇帝政务繁多,不能一一细读,所以需要十余位读卷大臣协助皇帝批阅试卷)。

读卷大臣批阅完贡士的试卷后,需要将初步拟定的前十名名单及其先后名次进呈皇帝,最后由皇帝钦定这十人的先后名次。(其它贡士的名次,就由读卷官集体决议并排定名次)。殿试能上榜者皆称进士,并细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三鼎甲,其科举功名是"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其科举功名是"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其科举功名是"赐同进士出身"。这样一整套科举考试下来,当年的新科状元也就诞生了。而能连续成为解元、会元、壮元的人物往往也被称为"连中三元"。明代三元及第的有二人,分别是洪武二十四年的状元黄观和正统十年的状元商辂(与"路"字同音)。清代三元及第的也有两人,分别是乾隆四十七年的状元钱棨(和"起"字同音)和嘉庆二十五年的状元陈继昌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清光绪年间的状元及第匾额!

可以说,普通学子要想求得科举功名,若无深厚的经史根底,卓越的行文能力,高超的楷书造诣,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被层层筛选出来的状元自然也是出类拨萃的人才,他们绝大部分都成为了文坛圣手或儒林名宿,更不乏极为出色的、有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我们普通人之所以觉得古代几乎没有出名的状元,这是因为我们对封建王朝的历史不够熟悉,别的不说,只要我们翻阅二十四史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状元都能青史留名)。

三、明清时期社会对状元的推崇情结

明清时期的官府和社会都十分推崇以状元为代表的新科进士。一般而言,殿试后不久,官府就会举行盛大的传胪大典,即宣旨唱名和出榜游行的盛大仪式。

在这场盛大仪式中,皇帝会亲临太和殿以示尊崇,而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会陪立堂下以表庆贺,整个仪式的气氛是气派恢弘、庄严肃穆。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皇帝会出席传胪大典以示对新科进士的推崇!

传胪出榜后,皇帝往往会立刻颁布谕旨,当即任命新科状元为翰林院修撰,同时还会任命新科榜眼和新科探花为翰林院编修。这是因为明清时期的翰林官最为矜贵,而官员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官后往往也会备受重用,从此飞黄腾达。正因为如此,从明中期以后,甚至形成了"非进士出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政治态势,也就是说明中期以后的内阁宰辅多为翰林官出身。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人能够被皇帝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职,此等待遇足见优渥。

据统计,明朝时期状元入内阁、任大学士的人物有近二十位。清朝时期状元累官至军机大臣的有二位,内阁大学士的有十一位,协办大学士的有八位,内阁学士的有三十四位,其它充任六部尚书、封疆大吏的就数不胜数了,此足见状元仕途之亨达。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状元仕途亨达,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另外,皇帝授官之后,新科状元还要带领同科进士们去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盛大宴席,这个宴席又被称为"恩荣宴"。因为凡是进士,就意味着肯定通过了当年由礼部举行的会试,而通过了会试也就相当于和礼部有了"师生情谊"。同理,凡是通过了殿试的进士也就相当于和主持殿试的皇帝有了"师生情谊",故而进士又被称为"天子门生"。

除此以外,新科状元还要带领同科进士们集体到孔夫子庙行释谒礼、易顶服、题进士碑等纪念活动。尤其是"题进士碑"这个活动往往是学子们最为光荣的时刻,这个活动往往由工部拨银用来修建进士碑,同时会将所有新科进士的名字都刻在石碑上以做永久纪念。

封建官府设立种种仪式和活动来大肆宣传以新科状元为代表的新科进士们,其目的就是要向世人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理念和士子中试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荣耀与尊宠。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明清时期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古代读书人无不渴望金榜题名!

结语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上是公开的、平等的竞争。它不论应考者的出身和地位,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寒素之家,只要学子具有胆识和才华,皆可投牒报考。如若学子能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即可正途入仕;如若再能通过殿试成为进士、入翰林院,则可声名鹊起、平步青云;倘若有幸高中状元,那就相当于登上了封建科举功名的巅峰,成为无数学子敬仰万分的杰出人物!

历史发展到今天,"状元"一词仍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和传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的一部分,并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状元"既象征着卓尔不群、出类拔萃的能力,也体现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如今,人们喜欢把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皆称为状元,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既有高考状元、书法状元等文化型状元、也有产粮状元、造林状元,甚至养猪状元、养鸡状元等实干型状元。另外,"状元"一词鼓励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同时又启迪着人们勇于尝试,超越平凡,尽现卓然。

参考文献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

(民国)赵尔巽主编:《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