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临末世情绪泛滥,郑谷的诗歌难免表现出浓郁的悲凉之感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10-16

探索郑谷诗歌创作的全部心路历程,我们发现:郑谷身处唐末多事之秋,命运多蹇。一者源于多年困于科场失意之苦,一者囿于亲历战乱历尽漂泊流离之难。即便是后来做了官,但国家沦亡在即,整个官场又污浊不堪,长此以往,愁苦郁结于心,发而为诗,难免透出沧桑悲凉之音。何况面临末世情绪泛滥,整个唐末诗坛始终绕着一种感伤无望的哀婉气息,郑谷的诗歌难免表现出浓郁的悲凉之感。

面临末世情绪泛滥,郑谷的诗歌难免表现出浓郁的悲凉之感

郑谷绘图

1.凄凉哀怨,传一己之悲

郑谷诗中之凄凉哀怨者,首推《鹧鸪》,历数《雁》《松》《越鸟》《石城》《辇下冬暮咏怀》《题汝州从事厅》。或以凄凉之境,传哀怨之情。其如《雁》:“八月悲风九月霜,蓼花红淡苇条黄。石头城下波摇影,星子湾西云间行。惊散渔家吹短笛,失群征戍锁残阳。故乡闻尔亦惆怅,何况扁舟非故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深得咏物诗之妙。全诗将雁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诗人心中那漂泊天涯、孤苦无依的羁旅之愁绵绵不绝地随着雁的行迹传达出来,于凄凉之境,闻悲切之声,传哀怨之情。

面临末世情绪泛滥,郑谷的诗歌难免表现出浓郁的悲凉之感

独自出行的古人

或以流徙之苦,发身世之艰。其如《渠江旅思》:“流落复蹉跎,交亲半逝波。谋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这里,身世之感与幽咽缠绵合二为一;这里,流徙之苦与飘零落寞,尽在思乡泪中,竹枝歌里。

面临末世情绪泛滥,郑谷的诗歌难免表现出浓郁的悲凉之感

颓废的古人

2.沉郁悲痛,达家国之痛

诗人在硝烟弥漫的南北各地漂泊不定,面对国破家亡、民生多艰的现实痛定思痛,一且发而为诗,那沉郁悲痛的作品在郑谷的诗集中就表现出一种格外深厚的意蕴,回味无穷。仅《摇落》一诗,即见其沉郁之意蕴:”夜来摇落悲,桑枣半空枝。故国无消息,流年有乱离。霜秦闻雁早,烟渭认帆迟。日暮寒鼙急,边军在雍歧。“难怪《重订晚唐诗主客图》谓此诗为“通体得工部神骨”。

面临末世情绪泛滥,郑谷的诗歌难免表现出浓郁的悲凉之感

郑谷石像

3.精警动人,追杜甫之风

郑谷诗中一些精警动人的句子,隐见杜诗之迹。其“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显然源自杜甫《旅夜书怀》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其“古木千寻雪,寒山万丈云“,当出自杜甫《白帝》之“古木苍藤日月昏”。诸如“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何年归故社,披雨剪春畦”等句,无论措辞还是意境均与杜甫之诗非常接近。但因两人处境不同,时势相异,性格不一,即便都是沉郁悲痛,风格亦自然相迥。杜甫之沉郁,多表现为“悲壮”;郑谷之沉郁,则更多地表现为“悲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