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说的秘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传奇人生

 老王abcd 2019-10-16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ID:Cngaojiao)

10、9、8、7、6、5、4、3、2、1!

1964年10月16日,当新疆罗布泊的戈壁荒漠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有的人欢呼着冲出戈壁滩,眼里含着泪水,互相拥抱道贺。

那一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了原子弹。但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个氢弹的关系,这位智者的名字被埋藏了28年,才被公布。

他就是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这一年,他才39岁。

艰苦求学,只为报国

1924年6月25日,在安徽怀宁的一个“铁砚山房”中,邓稼先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有许多人不知道,邓稼先还是著名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六世孙。

他的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哲学系教授。他的母亲王淑蠲平日里主要负责照顾邓稼先和其他三个孩子。

邓稼先在出生八个月以后,跟着母亲和两个姐姐到了北京(北平)读书。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邓稼先的求学之路并不十分顺利。

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一直读到高一。但求学的日子很快被战争中断,邓稼先不得不辍学回家。

3年后邓稼先再次考入北平志成中学,继续读高二,可惜仅仅过了半年多,邓稼先和全家就因为避难,而不得不迁移到了昆明,这时候邓稼先又被转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三。

小时候的邓稼先(右一)

一番曲折之后,1941年邓稼先终于考入了大学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

这所大学被称为中国科学家的聚集地,包括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等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都先后在这里教书和学习。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简陋,但邓稼先用心学习,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回到了北京,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助教。

中国当时的科研水平,远远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彼时却又是最需要科技力量的时候...邓稼先心里清楚要想学到最尖端的知识,就一定要出国深造,而且要快!

下定决心后,邓稼先苦练英文,全身心准备美国的入学考试,一定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美国的高等学府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在翌年秋季邓稼先就进入了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一般物理系的硕博连读4、5年都不一定能毕业,但邓稼先仅仅用了1年多就以满分的成绩毕业,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

而当时,邓稼先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

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的邓稼先,受到了导师德尔哈尔的欣赏,想带他去英国继续研究。

他和邓稼先保证,只要跟随老师继续学习,不但研究的是他最感兴趣的领域,而且可以很快成为全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名利双收!

当时国外的科研环境和对科学家的培养计划,都比国内要成熟的多,导师提供的机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邓稼先一刻都没有迟疑,婉拒了导师的好意和提供的“大好前程”。

赴美求学前,他就对自己说,学到知识后就要回国,报效祖国。

他确实也信守了诺言,1950年8月29号,他拿着几个小破箱子,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穿上还有钱学森、赵忠尧等100多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

那一天,离他拿到博士学位证书,才刚刚过去了9天。

赵忠尧、钱学森、邓稼先等百名留美学生学成归国,在甲板上合影

邓稼先“不能说的秘密”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三年后他与大学时认识的许鹿希成婚,后来他们有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十分幸福。

这里补充一下,许鹿希的家庭也是大有来头!

父亲许德珩曾经师从居里夫人研究过放射性物理学,而她的母亲劳君展是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籍女学生。

结婚没多久,他们就迎来了自己2个可爱的孩子。

新婚生活还没过够,孩子还没有长大,邓稼先却迎来了更重要的任务。

当时我国签下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需要和友国学习更好的技术,中国团队的领头人必须有专业的技术、品德优秀、外语好、处事灵活、最好还留过学。

这不就是邓稼先嘛!

1958年8月,34岁的邓稼先接到了命令,并且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谁都不能说。

回到家邓稼先对妻子说:

“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里去?”

“这不能说。”

“做什么工作?”

“也不能说。”

“什么时候回来?”

“还是不能说。”

“拿给我个地址吧,我给你写信!”

“谢谢,但还是不能说。”

第二天一早,邓稼先离开了家,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和工作。

而那一年他的妻子只有30岁,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

从零开始不容易,邓稼先终日关在房间里皱着眉思索,终于选定了原子弹设计的方向,他领导着三个小组开始了积极讨论。

那时中国的科研环境太贫穷,条件跟不上,没有先进、快速的计算机,只有一台运转速度不到5万/秒的手摇计算机。几乎一切计算都要靠手工计算。

邓稼先和团队,最有用的运算工具,就是中国最传统的算盘。而在计算过程中所用的草稿纸几乎可以从地面堆到屋顶,为了演算一个数据几乎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反复验算要花费一年的时间。

为了争取时间,邓稼先和团队一日三班轮流计算,常常不知不觉工作到天亮。

邓稼先就用这些简陋的工具计算出了内爆型原子弹的物理流程,谁也不会想到,需要缜密计算的原子弹,当时竟然是一个一个靠手工算出来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把他们计算的过程称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邓稼先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三年,终于大致勾画出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的轮廓。他丝毫没有停歇,立即开始着手原子弹理论方面的设计和构思。

1962年年底,全国13个部门调动了一万五千人组成施工队,全力支持原子弹研发工作。

惊天动地“大炮仗”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随着倒计时有条不紊地报数声亮起了一股强烈的闪光,一阵巨响后巨大的火球伴着蘑菇云一飞冲天,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邓稼先不负众望完成了第一份使命,没有庆功宴,没有休假,邓稼先随即又埋头投入进氢弹的研究中。

为此邓稼先和于敏设计了“邓-于理论方案”,他们先后进行了四次核爆实验,终于证明了理论方案的可用性。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课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当时法国用了八年完成,美国用了七年完成,前苏联用了四年完成,而邓稼先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1972年邓稼先担任起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职位,但他却一点都没有架子,工人们都十分信任他,说他是个和蔼可亲的领导、难得一见的帅才。

1984年第32次核试验大获成功,邓稼先也带着自己多年来抑制不住的喜悦离开了戈壁滩、离开了罗布泊。

从开始研究到最后,邓稼先用了整整20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邓稼先全部亲力亲为,他亲手书写了无数的方案却从未在落款处签上自己的名字,在总共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32次亲临现场,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

为祖国倾其所有、奉献全部

核武器是保卫祖国的安全卫士,却也是伤害人体的可怕病魔,由于核武器所带来的放射性物质,1979年的核试验中邓稼先不幸受到了辐射。

那一次,核弹从飞机上投下,降落伞没打开,没有爆炸,直接掉在地上摔碎了。

邓稼先一路向前走,谁都没拉住,一直走到跟前,他弯腰把那个东西拿起来,看了一下之后又放下了。

就是这一下,谁都不知道他的身体究竟受到了多大的伤害。

几天后邓稼先回到北京,当他的妻子得知他触摸了核弹后立即带他去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邓稼先受到了严重的辐射,肝脏细胞破裂,尿液也有放射性。回到驻地后,他继续照常工作,还告诉同事们:一切平安。

1985年8月,邓稼先被确诊患有直肠癌并做了切除手术。1986年3月邓稼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遗憾的是这并没能救回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从住院到逝世的363天,邓稼先在病房工作了333天,完成了20多万字的《群论》和《建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因为化疗,他的身体已经布满乌青,疼痛难忍,使他不得不放下笔。此时的邓稼先依旧争分夺秒边治疗边看材料。

邓稼先病危的时候,杨振宁问他:国家给了你多少钱?邓:二十块,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他预感自己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了,他总是反复对着妻子唠叨着:“我还有两件事必须做完,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的床头堆着两尺多高的书和资料,在阅读时一旦发现问题,他就立马给领导打电话。

1986年隐姓埋名一辈子的邓稼先,终于被公开了身份、宣传他的光荣事迹,那时起人们才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认识了这位英雄。

从住院到离世,邓稼先在病房整整工作了333天,完成了20多万字的书写。

1996年7月29日,在成功地进行了又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中国宣布从此时起暂停核试验。而十年前的这一天,也是62岁的邓稼先离世的日子。

邓稼先去世后,他参与的四个项目: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氢弹的突破和武器化、第二代氢弹装置的突破、核武器的重大突破。被追授了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奖金各1000元,他的妻子把这些奖金全部捐给了核武器研究院。

“如果要我再来一次的话,我还愿意再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用它照亮这脚下生我养我的土地。”

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这个邓稼先曾经工作的地方,有一尊他的铜像。每年这里都会举行献花仪式和“两弹精神论坛”,来追忆这位民族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