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波:迪顿教授为何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圆角望 2019-10-16

本文来源:北大国发院。

前言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迪顿教授。他的研究范围很广,横跨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但他在每个领域的贡献都是一流的。很少经济学家有他这样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他为什么能在看似不同的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呢?


首先是发心。迪顿教授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和美国学派强调效率相比,剑桥学派更重视公平。迪顿受此影响,他的研究一直关注贫困和社会福祉。许多国家为了帮助弱势人群,对一些食品或能源进行补贴,比如埃及对面包的补贴很大。当面包价格相对低了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多买面包,少买蔬菜。因此在分析补贴的影响时,不光要看到对面包消费的影响,还要考虑对到其它商品消费的影响。迪顿和莫贝尔(Muellbauer)发明了一个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简称AIDS 模型),可利用微观消费数据来系统分析价格变化(比如食品补贴)如何影响人们对各种商品的消费。这个模型在实际中广泛应用。他们的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Economics and consumer behavior)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经典著作,影响了几代学者(我在康奈尔大学的硕士论文就是利用AIDS模型估计中国的粮食需求),在Google Scholar 上被引用近六千次。他们写作此书时还在英国Bristol大学。当时没有微型电脑,所有的工作都要到大学的计算机机房。机房距他的办公室近两公里,每天他背着重重的磁盘去机房(当时还没有键盘),自己整理数据、写程序。伟大的工作都是从点滴做起的。

第二是重视数据。在剑桥大学迪顿受斯通(Stone)的影响很深。斯通是设计和推进国民核算体系(包括今天的GDP)的核心人物,198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通认为计量经济学包括两部分,测度和统计,二者缺一不可。继承了斯通的衣钵,迪顿在贫困等测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要消除贫困,首先要弄清楚贫困发生率是多少,否则是纸上谈兵。发展中国家数据缺乏,要检测贫困,就要首先从数据搜集做起,如何建立规范的家庭调查非常重要。数据搜集上来,如何建立统一的指标来度量贫困,又是一个挑战。

各国消费的产品不同(比如中国人不吃奶酪,而欧洲人不喝豆浆),价格也差异很大,构建一个可比价格是关键。迪顿在这些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著作《家庭调查分析》是有关家庭调查、贫困以及不平等度量领域最重要的参考书。像迪顿这样既参与数据搜集,又在统计和计量方法上有创新的经济学家非常罕见。

受迪顿的影响,国内几所大学已经开始开展大规模的家庭调查,搜集微观数据,比如北京大学的家庭动态调查(谢宇、涂平、任强和我主持)、赵耀辉教授主持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和西南财大甘犁教授主持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这些开放的微观数据会对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也会促进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水平。

作者:张晓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