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泉州新增13处国保单位,数量全省最多

 吕振奎泉州师院 2019-10-16

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第八批国保单位”)。第八批国保单位共762处,另外还有50处与此前已经核定公布的国保单位合并。我省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共有32处,泉州有13处文保单位入选,占据全省入选总量近一半,位居全省之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和重要标识,也是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定了第八批国保单位,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10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并于今日(16日)正式发布。

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本次全市入选国保单位的分布情况为鲤城区2处,泉港区1处,石狮市1处,南安市3处,安溪县1处,永春县4处,泉州台商投资区1处。经过此次申报,泉港区、永春县实现国保数量“零的突破”,全市有12个县(市、区)拥有国保单位。

我市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的有古遗址类的永春苦寨坑窑遗址,古墓葬类的百崎郭氏墓群(泉州台商投资区),古建筑类的崇福寺应庚塔(鲤城区)、安溪土楼、土坑村古建筑群(泉港区)、坂埔古厝(南安市)、永春文庙,石窟寺及石刻类的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魁星岩摩崖造像(永春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观山李氏民居(南安市)、安礼逊图书楼(鲤城区)、永春福兴堂、景胜别墅(石狮市)。

在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国保单位中,我市的清净寺、安平桥即入选。在前七批国保单位中,我市共有31处入选,加上刚刚公布的第八批国保单位,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国保单位44处。

据了解,自2018年7月启动第八批国保单位相关申报遴选工作,国家文物局共收到3123个申报项目。从最终核定公布的名单上看,这批“新鲜出炉”的国保单位,类型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墓葬30处,古建筑280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其他12处。

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我国国保单位总量达到5058处,包括古遗址1194处,古墓葬418处,古建筑2160处,石窟寺及石刻30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52处,其他27处。

【新闻链接】

泉州第八批国保一览

1、安礼逊图书楼:

安礼逊图书楼,位于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培元中学内,为1927年培元中学校友为纪念培元中学创办人安礼逊对培元中学的贡献,而捐款建造的一座图书楼。

安礼逊(A·S·Mooye Anderson)(1976-1959),英国贵族、传教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威士明德学院。1903年,来泉筹办学校。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创办培元中学期间,先后5次赴爪哇、菲律宾,仰光、新加坡劝募,遂成就泉州培元中学现在的规模。

安礼逊图书楼为中西结合的近现代建筑,建筑风格奇特,造型颇具特色,馆藏图书丰富,民国时期闻名闽南一带。

2、崇福寺应庚塔:

崇福寺应庚塔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崇福寺大门右侧,大雄宝殿东侧,北宋熙宁元年建造。应庚塔建造之初,略有倾斜,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称“应庚”。

应庚塔为石质实心,为花岗岩八角形七层仿木构楼阁式建筑,每面雕刻佛像,高10.9米,占地面积5平方米。应庚塔以及塔身中发现的大量古钱币、铜镜、玻璃器、金银、舍利盒、舍利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宋元时期,泉州佛教盛行,应庚塔不仅是当时佛教盛行的象征,同时也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的标志。

3、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市的杰出代表。此次列入国保的百万大厝、施布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堂药铺、万捷十三行、绣花楼、来铺当铺、建珍大厝等与海商文化密切相关的8幢古建筑,均建立清朝中期,由当地海商刘氏家族连续修建。土坑刘氏家族起家于海耕,发展于海贸。前门为店,后门为仓,商住两用。排列交叉错落,布局规整有序。建筑装饰的内容题材和手法工艺除闽南传统做法外,还融合了西方、南洋等多种外来文化因素,与建筑整体意向和谐统一,兼具闽南传统红砖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

4、景胜别墅:

景胜别墅位于福建省石狮市宝盖镇龙穴村龙穴三区9号,由菲律宾华侨高祖景创建于民国35年(1946)。该民居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565m²,为面阔五开间四周带回廊的中西合璧式的四层楼房结构。泥塑、石雕、砖雕、木雕、剪瓷堆砌等技艺精湛,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混合中西建筑手法,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闽南侨乡华侨建筑的标志。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十大魅力古民居”。

5、坂浦古厝(良山洪氏民居):

坂浦古厝又称良山洪氏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民居建筑群现存十三座大厝和两口清代水井,主体建筑为规模不等的三开间、五开间一进或二进大厝,院落带有单边或双边护厝,屋面为燕尾硬山、悬山式,屋架以穿斗式为主,局部有抬梁结构,建筑类型包括民居、祠堂等,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良山洪氏民居作为典型的闽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其建筑类型、风格及建造技艺具有代表性,也是连接海外华侨的重要纽带。

6、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

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始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座落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桃源宫内天井。

花岗岩石构筑,七层八角,通高7米,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是中国宋代建筑雕刻技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体现了多元文化接触、碰撞、融合,是中国宋代石经幢建造技艺的经典之作。

7、观山李氏民居:

观山李氏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是清末民国初著名的爱国华侨李功藏及其儿子李成器于清至民国期间回乡兴建,由功藏厝、番仔楼、成器厝等3座建筑组合而成。集中表现了闽南红砖民居成熟的建筑、雕刻、文化艺术,反映了南洋文化、西方文化在建筑、装饰等方面的交融,也为研究闽南华侨在海外拼搏、衣锦还乡后反馈家乡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8、安溪土楼:

安溪土楼包括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与闽西土楼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浓厚的闽南建筑风格。土楼内多处制茶遗址,后裔多往台湾,不仅是研究闽台关系的珍贵实物,也是安溪茶史的见证。

9、苦寨坑窑遗址: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2015—2016年,福建博物院联合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窑址坐西北向东南,考古发掘共揭露出9条龙窑遗迹。窑址年代为距今3400-3700多年,即相当于中原的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期,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将我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对于研究我国原始瓷器的起源、发展具有着重大的意义。2017年,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0、永春文庙:

永春文庙,亦称孔庙、学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桃城路40号,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永春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清雍正十二年(1734)永春升为直隶州,下辖德化、大田,永春州文庙的建筑成为州府文庙,是福建省当时的文庙试院可以容纳2000名考生同时考试,它是永春境内古建筑中工程最大、规模雄伟的群体,也是福建省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州级文庙。

11、魁星岩摩崖造像:

魁星岩摩崖造像又称魁星岩西方三圣造像,位于泉州市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魁星山的崖壁上,雕于南宋。依天然巨石琢高浮雕立佛三尊,中为阿弥陀佛,左为大势至菩萨(即弥陀之右),右为观音大士(即弥陀之左),均赤足立于莲台上,通高3.4米。造像雕工精湛,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是研究宋代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12、永春福兴堂:

福兴堂又名李家大院,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建筑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福兴堂始建于1943年,1947年落成,为近代爱国商人李武庸、李武宗兄弟所建。

建筑突出的价值是建筑装饰艺术价值。建筑立面、门窗、梁枋、屋脊上的木雕、石雕、剪瓷雕、灰塑、彩绘等装饰精美、工艺精湛,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堪称建筑装饰艺术大观园,是民国时期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的典型代表。

13、百崎郭氏墓葬群:

百崎郭氏墓葬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下埭村、里春村。

墓群系福建省唯一的回族自治乡——泉州台商区百崎回族乡郭氏的一至七世祖墓。

墓群皆为石构,墓盖座为伊斯兰教须弥座塔式结构,墓穴的选择和墓区的建筑基本取法汉式。它们是数万百崎郭氏后裔的精神依托,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和我国回汉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象征着中、阿民族的友谊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是研究回汉文化交流、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资料来源泉州市文物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