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穷怎么破?

 昵称64114534 2019-10-17

瑞典皇家科学院14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印度裔美国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法国出生的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国学者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所提出的实验性方案”。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夫妻档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中有两个人备受关注,因为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出现夫妻档。他们是印度裔的班纳吉Banerjee和出生于法国的迪弗洛Duflo。

班纳吉1961年出生于印度孟买,拥有美国国籍,目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班纳吉曾就读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他曾在世界银行、印度政府等多个机构担任荣誉顾问。

迪弗洛1972年出生于法国,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取得经济和历史学学位,之后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她是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经济学家,也是迄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名女性。

迪弗洛的研究领域聚焦于扶贫和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包括穷人医疗卫生、社会政策评估等。迪弗洛在脱贫领域也是硕果累累——她曾获得被称为“小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经济学人》杂志“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外交政策》杂志“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等。

夫妻两人曾经共同组建了一个专门研究贫困问题的实验室—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研究基于科学依据正确有效的扶贫政策,从而帮助减少贫困人口和地区的数量。

在实验室研究中,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通过对很多赤贫家庭生活事例的调查分析,探寻贫穷的根源。这些调研成果于2011年整理成《贫穷的本质》一书,并获得当年《金融时报》评选的“年度最佳图书奖”。

对贫穷的误解

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人认为,穷是因为穷人们自身的缺陷,正是这种缺陷让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手中的金钱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很多人认为穷的原因是因为懒惰,但班纳吉和迪弗洛二人不迷信于懒惰等之于穷人的刻板印象,通过实证探究贫困的根源,发现处在贫穷状态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欲望、弱点以及理性的层面上,实则差别不大。

区别在于,贫困的境遇,导致穷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许多小错误,然而穷人对错误的修正能力却十分有限,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比如没有收入来源自然没有退休计划,不识字于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认知水平。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费、小障碍和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可能成为关键问题。

班纳吉Banerjee和迪弗洛Duflo用“贫困经济学”解释了穷人的一些行为特征。

01

穷人不爱学习?

为什么越贫穷的人在娱乐上的投入比例越大,比如看电视、玩游戏,而为什么不去投资自己的学习,为什么贫困的人反而更容易没有生活规划?

在过去经常被认为与个人的品质,或者说与“上进心”有关,但是一旦把这些归因于道德,那么就很容易变成道德说教。

而Banerjee的工作则纠正了这些看法,并且解释了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比如说,因为贫穷的人生活往往有更多的烦恼,所以相对而言,比其他人更加需要那些让人减轻烦恼的工具——像电视、手机、垃圾食品和游戏机。

这也可以解释抖音、快手、火山等APP上的短视频,在很多高知人群看来没有营养,甚至内容低劣,但在三四线城市却广受欢迎的原因。

02

穷人不愿意为健康花钱?

在健康问题上,其实也是一样的。Banerjee夫妇发现,穷人花费在健康和医疗上面的金钱和时间并不少,甚至等于乃至高于中产阶层,但是效果却并不好。为什么呢?因为穷人往往缺乏必要的医疗和卫生知识,往往要等到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去看医生。

他们还更加倾向于那些喜欢“下猛药”的医生,并认为这些医生是“好”的,是帮助他们尽快“解决问题”的。但是事实上,“下猛药”往往会带来抗药性和过度治疗。这种重视治疗轻预防的态度,让很多穷人不但经济更加紧张,身体也饱受摧残。进而影响到了下一代的教育,根据研究,身体状况较差的孩子往往上学的时间较短,毕业之后的薪水也相对较低。贫穷,就这么被“遗传”了下来。

那么,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即便是平常感冒也经常静脉输液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03

穷人不善于理财

研究也揭示了利率倒置的现象。穷人往往需要借小贷、短期贷款,然后付出极高的利息。

原因也是因为穷人往往拥有更高的金融风险——他们往往收入不稳定,又无法从银行获得周转的资金,所以更加依赖于这些高息小额贷款。而这些小额高息贷款让他们更加无法拥有储蓄来抵抗风险。

通过Banerjee夫妻二人的研究,你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贫穷如此难以克服。那么如何才能阶层跃迁,从贫困到中产呢?Banerjee夫妇也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两位研究者认为,要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和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远离“贫穷陷阱”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经济学家提出了“贫困陷阱”的概念。“贫困陷阱“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穷,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穷,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穷,就限制了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穷,就可能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穷是一个可怕状态,并极有可能代际传递,一个普通人落入贫穷也是很容易的。解决贫穷问题,除了要求我们全社会给予贫困人口更多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贫困人口自身要有摆脱贫穷的意识以及切实的行动。

此次,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剖析的是贫穷,换个角度,又何尝不是在解释如何才能使广大民众致富呢?贫穷和发展是矛盾的两面,贫穷的根源未尝又不是发展的参考。

政策制定者在研究扶贫方略时或可三人的研究结论中得到启发,对公众更重要的或许是总结贫穷原因,引以为戒,努力让收入递增,远离“贫穷陷阱”,最终进入日渐富有的良性发展循环。

观察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名单,从2010年至今,获奖经济学家的领域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计量学、博弈论、金融经济学、规制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治理、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今年的诺奖,同过去注重基础研究和学术上的贡献不同,它显得更加务实,这似乎表明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当下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研究给现实世界带来的影响。

正应了中国那句常说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诺贝尔奖的评选者或许也希望,在未来,研究能够更多地冲破象牙塔的束缚,成为你我手中一个具体的物件,真正地用之于民。

大雁社区 | 你我的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