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学习笔记:屈原和楚辞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0-17

屈原和楚辞

楚辞,既指战国时屈原创作的一种“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新诗体,又指西汉刘向编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书中辑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原创造的诗体而成的作品。《楚辞》和《诗经》都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楚辞产生于楚地,其中既有楚文化的特点,又融合着中原文化的某些特征。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就是楚文化中巫文化影响的产物。《楚辞》中的一些作品如《九歌》、《阳春》、《白雪》等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称。长短不一的句式、句尾或句中用语气词“兮”等特点也和中原地区的歌谣体式不同。而有些作品的四言句式和隔句句尾使用“兮”字则是受中原文化中《诗经》的影响。可以说,楚辞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共同的产物。当然,如果没有诗人屈原的创造,也不会有楚辞的成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屈原一生经历了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个时期。怀王时,曾任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屈原又有杰出的外交才干,“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深受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但因为他的改革措施触动了一部分旧贵族的利益,上官大夫靳尚在怀王面前对屈原进行诬陷,离间怀王和屈原的关系,屈原因此遭到怀王的疏远,被免去左徒之职,只做了一个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教育的官,后来还被怀王流放到汉北地区。屈原被放逐之后,他以前实行的政策全部中止,楚国开始由强盛转向衰败,不但损失了大片国土,最后连楚怀王也被秦国拘留,死在了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因为反对令尹子兰等人的投降政策,再次受到谗害,被流放到江南沅水、湘水一带。在屈原再次被放逐的期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楚国国都郢都沦陷,顷襄王外逃。公元前233年,楚国被秦国消灭。约在郢都沦陷的那一年,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死的时间据说是夏历五月五日,后来人们每年的这个时间便到江边举办赛龙舟等活动来纪念他,端午节因此而产生。屈原是个非常热爱祖国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让楚国强大而努力奋斗,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和为理想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激励了一代代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史记》本传记载有五篇,《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二十五篇,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记有二十五篇,但和《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略有不同,而且有些作品的真伪一直有许多说法。今天一般认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这些作品全面表现了屈原的人生追求和爱国理想。

《离骚》全诗共370多句,2 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长的抒情诗。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人认为是屈原在第一次被怀王放逐时写的,有人认为是在第二次被顷襄王放逐时写的。关于“离骚”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离屈原年代最近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解释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也就是说,《离骚》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是作者的自传,是屈原在受到严重挫折时写下的作品,是作者在国家和个人遭受不幸时对过去和未来进行的思考,其中既有屈原对黑暗政治的愤慨,又有深切的爱国之心和为国效力不得的悲痛与哀怨之情,还有诗人光辉高洁人格的表现。

全诗分成两大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主要回顾过去的经历,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法,从“女媭之婵媛兮”到结尾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用的多是浪漫主义手法。从一开始诗人就极力描写自己的崇高人格和对楚国的热爱与忠诚。他希望能帮助君王实现“美政”理想,但因为有“党人”的诽谤,再加上楚王的反复多变,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诗人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时,坚持理想,忠贞不屈,一再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青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就在想象与幻想中对未来和前途进行探索。先有女媭劝告他不要再不合时宜,陷入苦闷的屈原在向重华(舜)陈述愤懑之后,开始“周流上下”的求索,但求索的过程表明想重获楚王的信任已不可能,而且连知音都没有了,最后诗人准备去国远游来摆脱自己的苦闷和困境,但最终因为对国家有着无限的眷恋和热爱,诗人再次流连,不忍离去,决定以死殉国,完成自己对崇高人格追求。

《离骚》中充满了深厚的忠君爱国之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这一形象所蕴藏的人格精神和斗争精神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同,成为了无数士子学习的榜样。同时,《离骚》的独特艺术风格也为后世诗人学习继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诗中诗人大胆想象和夸张,充分运用神话传说和幻想,充满了一种迷离神奇的浪漫精神。诗人同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特别是其中的“香草美人”。诗人有时用美人比喻自己,有时用来比喻君王,而香草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尚,又指政治斗争中与恶草相对的一方。诗歌中还以婚姻爱情为喻,如用男女之间的感情不和来象征君臣之间的疏远关系,用众女对美女的妒忌比喻小人对贤臣的嫉妒,用求媒来比喻求通楚王的人等。《离骚》创造出来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以后文学中的一种传统。除此之外,《离骚》还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式。《离骚》中的句子或六言或七言,长短不一,非常灵活,加上“兮”字的运用,更能自由地抒情。同时,《离骚》的语言也很生动形象,不少楚地方言如“羌”、“纷”、“谇”等进入了诗的语言,诗歌更有生活气息。

楚辞中的重要作品还有《九歌》,这是屈原在江南楚地流行的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九歌》一共11篇,据闻一多先生的看法,《九歌》中的首章《东皇太一》是迎神曲,最后一章《礼魂》是送神曲,中间《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九章是娱神曲。这九章中的每一章各祭一个神,是全部作品的精华部分。《九歌》中既有人神相恋、神神相恋的情感描写,也有对神灵的赞颂和对阵亡将士勇猛精神的歌颂,表达了祭者的虔诚心情。当然,最成功的还是其中对人神情感的描写,诗中充满着惆怅和哀怨,暗含了诗人长期被流放的悲伤心情。和《离骚》相似,《九歌》中也有着丰富的想象,风格浪漫,语言精美,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就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屈原还有一组抒情诗歌,其中包括《惜诵》、《涉江》、《抽思》、《思美人》、《橘颂》等九篇。西汉的刘向在编屈原作品时加上了“九章”作为这一组诗的总称。《九章》虽然以纪实为主,浪漫色彩少于《离骚》,但内容和《离骚》很相似,主要写屈原自己的身世和人生遭遇,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多是沉郁悲愤的。

屈原作品中最特别的要算《天问》。全诗370句左右。诗人对天发问,一口气问了172个问题,从天地的形成,到人事的兴衰,再到楚国的现实政治,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和失望。诗歌节奏明快,基本上是四言一句,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少量五言、六言、七言和两句一韵的句式,整齐中又错落有致。

屈原借用楚国民间招魂辞的形式写了《招魂》一篇来招楚怀王的魂,全诗分为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先铺写东西南北的可怕,后铺写楚国的繁荣与可爱,最后呼唤楚王“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想象丰富,极尽铺陈,辞藻富丽,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汉赋。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无论是他的精神还是艺术成就,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们,如司马迁、李白、杜甫等都受到他的影响。   

在他死后出现了一批深受他影响的楚辞作家,其中唐勒、景差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只有宋玉一人有作品流传。《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长达255句,主要写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愁和不平,也有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批判。诗中不少句子直接或间接沿用《离骚》等文,但宋玉在《九辩》中对秋景的描写非常动人,其中交织着作者自己的失意和孤独,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宋玉还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作品,既继承了屈原的作品风格,又有所发展,成为楚辞到汉大赋的一个过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