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青竹绿常在 2019-10-17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作者:王天时 王敏儒

题记:明嘉靖华山大地震震及商洛,商州山啸熊耳双峰仅剩一峰。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波及商洛,商州熊耳山发生山啸,双熊耳仅剩一峰。现存熊耳山东峰海拔高度1769米,比这还高的另一座西峰轰然倒塌,巨石成浪,翻滚奔腾,咆哮而下,把山下的一个货郎担要转三天的大村庄全部掩埋。三年后,石窖石浪中还渗出血水;三年中,能听到乱石下有鸡鸣声。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明嘉靖华山8级大地震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夜时分,也就是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最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震中心区域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等县,约2700平方公里。《中国地震目录》归纳史书的记载,对此次地震的描述是: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郊墟迁移,道路改观,树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陵谷变迁,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涧,地震纵横如画,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废,新泉涌流,喷高丈余。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没亘数千里。华山诸峪水北潴沃野,渭河涨雍数日。华县、渭南、华阳及朝邑、蒲州等处尤甚。郡城邑镇皆陷没,塔崩、桥毁、碑折断。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一望丘墟,人烟几绝两千里;四处起火,数日火烟未灭;民天寒露处,抢掠大起。军民因压、溺、饥、疫,而死者不可胜计,其奏报有名者83万有余,不知名者不可数。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有史记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地震较多的朝代,而华山大地震是最严重的一次。由于涉及面广,许多地方志对此都有记载。陕西省《地震志》中记载:“忽然地震,势如风雷,惊觉人口,出户立站不定。只见树梢点地,房倒歪邪。;《华县志》载:“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水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者,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高下尽改故迹,后记压伤者数万人。”《渭南县志》载“嘉靖乙卯季冬十二日子夜大震。声如轰雷,势如簸荡,一时公私庐舍城垣尽圮,死者数万。”《白水县志》载:“且走山裂石,涌水泛沙,变异之大,古今所未有也。”《耀县县志》载:“由东南而来,地势摇动,震响如雷,一升一降,升如登山,降如坠井。即时墙屋倾圮,声震天地,灰飞扬尘,塞空闭目,旄倪哭声,达满四境。”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县大地震以华县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和省份辐射,影响到山西、河南、河北、宁夏,涉及范围达28万多平方公里。《明史》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甘肃、河北、山东、湖广、江苏及安徽九个省亦受到影响。余震在半年内,每个月都有三至五次。”当地震发生时:“震风解瓦,飞沙震压,伍尺之童,无不惊骇。”顺治年间,河南邓州编写的《邓州志》记载:“夜时河南邓县、内乡,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鸣如雷。”山西《芮城县志》载:“芮城震声如雷,地裂成渠,城廓庐舍皆倾。死者不可胜数,余震三年不止。”《碧霞无辟圣母行宫记》“地震记”记载:“平阳府夏县,四门陷塌,井水沸溢,官民房屋倾颓,压死男妇数多。城内土长约高丈余,平地出水。安邑县衙门尽塌,民房约倒八分,压死人口万佘,头畜无其数。城西半里崩出水泉十数余眼。荣河县地裂如沟,泉水成河。莆州两王宗室,城墙、官民房屋尽行倒塌,又兼数处火起。分守河东道参议并家人口压死,止存七岁幼男一口。本州同知判官损伤压死各官男妇七口。军民烧压死无数。连震四日,火烟未灭,随止随动。”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地震前,也曾出现过一些异常现象。如大震前二年,风调雨顺的陕西关中和陇东地区出现大旱,一年多没下过一场雨,河道断流,库墉干涸,苗稼尽毁,旱蝗接踵而来,以致岁荒粮歉,灾民肌寒交迫。大震前一月,曾发生过日食。也有资料记载陨石坠落现象。隆庆《华州志》记载:“地震之夕,星陨如雨。”万历《华县志》载:“夜半月无光,星陨如雨,忽西南扎扎有声。”在地震当天的下午,位于极震区的华县,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土地旋运。据《华州志》记载:“十二日晡时,(1月23下午四五点钟),觉地旋运,因而头晕,天昏惭,月益无光,地反立,苑树无数扑地。”午夜,忽又见西南天裂,闪闪有光,如万车惊突,又如雷自地生,民惊溃,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蹋矣。”由于当时地震知识未普及,大家又没有经历过大地震,对上天的警示,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重视,没有采取防犯措施,未能避免地震造成的严重灾害。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是关中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城市众多,大村落相连,人口密集。加上平原土地土质松软,地壳浅薄;黄土高原居住条件简陋,往往借土坡开辟窑洞,土质窑洞见震容易崩塌。地震后,形成次生灾害,渭河雍塞改道,倒流灌野,泛滥成灾;黄河沿岸山体滑坡,泥石流冲入河道,多处出现堰塞湖;堰塞湖溃坝,滔天洪水高过房屋,渭河、黄河下游遭受灭顶之灾,淹死人口无数;地震后,寒冬腊月,冻死饿死者众多,春天又温疫流行,死者接二连三。进士秦可大,是大地震的亲历者,也是幸存者,对大地震时人内心的惊恐疑惧,死难中亲人互相寻找,祈盼生命平安的焦急焦虑,对震后死亡人数之多都有详细具体的描述。“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如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当时退休的前南京兵部尚书韩邦奇、南京光禄寺卿马理、郎中薛祖学,员外贺诚光、主事王尚礼、进士白大用、御史杨九泽,以及南京国之监祭酒王维桢,同曰遇难,其余不知名者,更不可胜数。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地震是由于地下积聚能量的瞬间释放,而导致地表的破裂蹋陷,褶皱断裂,山崩地陷,进而导致自然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华州志》记载:“屹然而起者成阜,坎然而下者成 壑,倏然而涌者成泉,忽焉而裂者成涧。”张瀚在《松窗梦语.灾异记》记载:“渭南东廓外旧有赤水山,山甚高大,渭水旋绕而下。每出廓时,沿山傍水而行,今山岗陷入平地,高处不盈寻丈,渭水北徙四五里,渺然望中矣。”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赤水山有数十丈高,百丈宽,渭河不得已绕着它南走。地震之前,渭南人东出渭南城,得要绕着赤水山,傍渭河而行。大地震发生后,数十米高的赤水山几乎完全陷入地下,高的地方不过几米,渭河没有山体阻当,向北移动四五里远。渭南人出东门走大路,再也看不到渭河和赤水山。地震发生后,不仅像城墙、城门等高大建筑物倒蹋,而且很多文物古籍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石人像用的是原雕的手法,现存的石人像残高在1.5米至1.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石人像雕刻得体形健壮,几乎每个石人像的肚子都被刻意地突了出来。但令人奇怪的是这61尊石人像都没有头部。头部缺少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大多数专家普遍认为,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是造成61尊巨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华县距亁陵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心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除了61尊巨像,许多陵前石像石马毁坏的部分恰好也都是头部。小雁塔楼高15层,地震后塔顶被震没,只剩下了13层。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对地质破坏的同时,也伴随着对水文的破坏。首先,地震造成了水位的下降。邱仲麟引用明代《露书》作者姚旅亲身经历、记载了关中地震后所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出现地温上升的现象。“曲江昔时掘地三尺即及泉,自嘉靖末年地震后,十尺始及泉。昔时冬无青草,地震后,冬旦原原芊芊,不殊春日。验之,信然,盖地气渐暖耳。”渭南在地震后,水泉半湮,而桔槔以废。华县凤塔市“石泉涸废,泉中养鱼为此中断。”地震后,出现了黄河清可见底的现象。史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地震自西北起于东南,有声若雷。地畔宽丈余,涌波泛滥,望似海洋。房垣尽塌,人死中半,此大穸也。至十七日,黄河澄清三日,人视其底。”这里需要澄清的是,不是地震让黄河水变清了,甚至清可见底,而是山体滑坡堵塞了河道,两天后,黄河断流,从堰塞湖坝下渗出的细流颜色不再浑浊,呈清色,俯视能够看到河底。对堰塞湖形成以及造成的巨大灾害,明代文人宗臣,在诗中这样描写:“地震山愁千万里,奇峰片片下沉水。黄河直上峰头座,忽散人家室屋里。往往屋上游赤鲤,千门万户半作鬼。广厦高宫尽成土,白日不闻父老哭。”洪水倾泻,村庄的屋顶上游动着黄河红鲤,千家万户一半人口都被洪水卷走了。多么惨烈的地震灾害啊。

商州熊耳山啸的根由

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因果分析的方法。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离不开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商州熊耳山啸的根由也离不开外因和内因。从外因上讲,华山8级大地震造成强烈地壳运动,是形成熊耳山啸的外因,而熊耳山有两只耳朵,同时地震,东峰挺然屹立,西峰瞬间崩蹋,挺立的有自身的条件和原因,崩蹋者也是有着自身的条件和原因。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渭南地区和商洛地区毗邻而居,以秦岭分界,岭北属渭南,岭南为商洛。而华县和洛南的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华县与商州的直线距离150公里左右。两地虽有秦岭阻碍,但千百年来商贸往来,历史、风俗、语言几乎相同。明清以来,商州科举未设考场,士子参加科考,都要翻山越岭赴华州考试。由于近邻,华山旅游就有这样的乡谚:“要寻尸首,洛南商州。”是说游华山的时候,从北面华阴出发登山,上到山顶,若不小心,跌下山崖,尸首就滚落到洛南商州地界。洛南是洛水的阳面,也是华山的阳面,古时候,洛南也被称作华阳。华阳与华阴相对。华山大地震震及商洛,史书对此事也有明确记载。民国《续修商县志稿》“灾祥志”中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地震有声,如雷。”洛南、山阳县志与此记载相同。商州属秦岭腹地,地壳相对厚重,与同范围平原地区的地震强度相对轻一些,但由于离震中距离近,也应该属强震范围,因此商州也同样发生了“声震如雷,川原坼裂。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的情景。强烈大地震中,熊耳西峰整体倒塌也在情里之中了。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熊耳山系地处商州城西部,蜿蜒四五十里,成为商州城西一道天然屏障。秋冬,它阻碍寒冷西北冷空气的侵入,春夏,它又把暖湿气流留在盆地内,改变着干燥的气候。熊耳山糸整体呈钝角分布,南北走向中,有一个突折,由南北向转而向西,结尾绵延处又呈现出东西走向。熊耳山东、西峰恰好处在转角处。东峰属于南北走向,山岭突起高峰,西峰则是紧邻东峰而处在东西走向山岭之上的巨峰。当北面的地震传来时,处在南北走向末端的东峰虽然高大,但由于有前面的山岭的保护,减轻了地震威力,因而,山体损害不大。而西峰直立于东西走向的山岭之上,地震巨大的冲击力从北面传过来,直接撞击山岭南移,山岭移动前倾,岭上的山峰也随之移动前倾。由于山高陡峭,险峰壁立,前倾的山岭从齐腰处折断,整体脱离,簸荡而出,前仆跌落。地震冲击波减弱后,山岭复原,而折落的石峰变成石浪石渣,倾倒在沟壑山坡中,再也不能复原,这好比一个人座北朝南站立,后背被人猛推一掌,抗不住击打,前扑中折腰跌倒。商州熊耳西峰倾泻的石浪石渣填满了南面的沟壑川塬,而北面没有片石碎渣,就是明证。西峰折断后留下的底部呈枣核形,两头窄,中间宽,长约三百多米,最宽处约60米,上部平坦,处在同一水平线,这说明山峰是整体折断而离开原地向南倾倒的。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地震是惨烈的,地震后留下的故事传说却是美丽的。几百年来,熊耳山下的人们世代都在演义着这样一个传说:熊耳双峰是姊妹峰,东峰大姐,西峰小妹。东峰像古代传说中的东施,长的又粗又壮,又低又丑,而西峰妹妹则象西施,又细又高,俊俏漂亮。一天,妹妹看看自己,高挑俊俏,苗条漂亮,再看看姐姐,粗壮丑陋,不觉就笑出了声。这一笑,腰一弯,错出了气,一下子笑破了肚子,西峰西施就从山岭上滚下沟里去了。这个传说中把“山啸”当成了“山笑”。但传说是有依据的,传说中透露出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东峰粗壮结实,西峰苗条纤细;东峰低矮,西峰高峻。现存的熊耳东峰海拔高度是1769米,目测西峰折断处山岭与之高度在100米到150米。推测想象,若给现在折断处的山岭上加一个高150多米的,宽窄只有五六十米的山峰,又细又高,强力作用下,山崩峰摧的可怕情景就会发生。熊耳西峰山啸,恰好证明了中国古语上的一句哲理:“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再补充说明一句,熊耳山系,正是汉秦时称“峣山”的山脉。而其重要关隘称为“峣关”到唐时才改称为“蓝关”。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熊耳山啸造成的巨大破坏

熊耳名山减色。全国有两处以熊耳命名的名山,一个是位于河南大地,洛阳近处的熊耳山,一个是位于陕西商州境内的熊耳山。两山在历史上都是名山。《尚书.禹贡》篇中就有大禹治水到达熊耳山的记载。大禹治水“导洛至熊耳”。大禹治水到达的熊耳山,究竟指的是东洛熊耳山,还是西秦熊耳山,这在文化史上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里的熊耳山应指陕西商州境内的熊耳山。因为河南熊耳山在洛河的下游,商州熊耳山在洛河的上游,且是洛河的源头。《尚书》记载大禹治水的功绩,“九过家门而不入”,体现出公而忘私、坚韧不拔的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大禹治水只到过洛河下游、洛阳附近的熊耳山,这是平常容易做到的事情,不足于表现大禹的高尚卓越精神。而商州境内的熊耳山是洛水的源头,距离下游一千多里,大禹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而来,正是吃苦耐劳、公而忘私精神的体现。邵雍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他的诗作“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曾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他在商州隐居八年,对“导洛至熊耳”进行了考察和思辩,写下了《辩熊耳山》一诗,认为其所指应当为商州熊耳山。“昔禹别九州,导洛至熊耳。熊耳自有两,未知熟为是。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尚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商州古诗文选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174页)熊耳山双峰,酷似熊耳,因此得名。地震后仅剩一峰,和原来的形状相比,名山名胜减色。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造成矿产业衰退。熊耳山地下煤矿的蕴藏量丰富,宋代发现,开始釆掘,到元、明、清,以至现代采煤业兴盛不衰。这里出产的煤优质,供应商州、商南、丹凤、山阳四个县冶铁,烧砖瓦窑之用,也是商州县城,方圆几十里群众的生活用煤。煤层之上有陶土,可制造陶瓷。山脚之下有石灰岩矿、铁矿,可烧石灰和炼铁。一位文友在散文这样描述熊耳山矿产的丰富:“熊耳山的石灰会变颜色。这里白底蓝花纹的石头,放在窑里用火一烧、变成了白石头,用来搪墙抹灶,白生生,光溜溜。这里的黑石头放在锅底下,用火点燃就变成了红石头,还放热放光哩。能把生米烧成熟饭,能把冷水烧成开水。这里的褐色石头放在高温炉子里烧,放出来一股子金水,冷凝后就叫铁叫钢。这里的灰色石渣子,碾成粉末能烧成黄色的盆,黄色的瓮。”华山大地震,引发了熊耳西峰山啸,矿洞被毁,窑厂遭废,能工巧匠惨死,传承手艺断绝,后续无人,百业凋蔽。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美丽乡村被乱石掩埋。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熊耳西峰下有一个美丽的平坝,平坝之上有一个繁华的村庄。由于这里自古矿业发达,商业贸易来往频繁,第三产业也跟着发展,村庄里住户众多,人口稠密。一个货郎担子在村里要转三天。地震时,西峰整体倒塌,从后面袭来,从村庄的头顶落下,乱石滚滚,雷霆万军,时间又是半夜,人们还在睡梦中,未能逃生,全村人死于灾难之中。后人传说,三年后,石窖石浪中还时常渗出血水,三年中,还能听到石浪石缝中的鸡鸣声。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熊耳山大地震遗址旅游开发价值

熊耳山大地震遗址亟待保护和开发。熊耳山大地震遗址是希缺宝贵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旅游价值。可是五百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宝贵价值未能认识,孰视无睹,漠然置之,缺乏保护意识,地震遗址遭到严重的破坏。这里土地稀缺,地震后,附近的群众纷纷前来,在地震后的遗址上建房筑地,逐渐形成了东窑、西窑、任村三个大村落,几千人口。人们盖房、砌墙、建窑、造墓用的石料全部来自地震的石林石浪。解放后,这里还建起了熊耳山煤矿,金陵寺公社小煤矿,衬砌坑洞的石料也来自近旁的地震石。农业学大寨时,生产队将地震石砌成梯田石堰。现在只剩下顶端的三分之一的地方,以及折断山岭上平顶处还保持原貌。作为华山大地震的遗存古迹,已是十分的稀缺,应该以“熊耳山大地震遗址公园”的形式,加以重点保护。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熊耳山大地震遗址开发成熊耳山大地震遗址公园,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价值。旅游产业的发展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地震遗址不需要过多的景观建筑和设施投入,凭着独有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如果再配套上“地震防震体验馆”,参观古籍的同时,普及抗震防震知识,也是现场说法的科学普及教育,用大自然的灾害,唤醒生命意识。人们在游览大自然的同时,也增加了防震科学知识。旅游要交通。这里交通发达。1958年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能源,商洛有了第一条通村公路——商熊公路,汽车代替了肩挑背驮的时代,随之也就建起了煤矿、陶瓷厂、铁厂、水泥厂,源源不断的工业产品也就输运到四面八方,各家各户。改革开放后,发展乡村道路,公路通村通户。通村的水泥道路已从熊耳山脚下修起,穿过地震的石林,盘山而上,直到山顶,与山顶的地震平台几乎平行,与高耸熊耳山东峰近在百米。开发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熊耳山东峰的旅游综合开发利用。熊耳山东峰紧邻西峰地震遗址,是商州地界除过秦王山之外的第二高峰,登上山顶,可以一览众山,百里州川,白云飘处的村村寨寨。晴天,甚至可以看到商州的街道楼群,河流道路。熊耳晚霞映商州是商州八景之一。夏天或者早秋的傍晚,雨过天晴,天空湛蓝,落日余晖染红了天空,彩云飘荡,百里州川都笼罩在澄明的霞光之中。商州城也被霞光照的透亮,楼房披彩,大地照金,丹江澄碧,绿树光华,车流熠熠,天空澄明,一派极光笼罩的神话般的景象。清代州官许宸是这样描写熊耳晚霞的:“曦落虞渊度晚风,遥岑西望刺长空。苍崖炫出千条紫,翠壁托来万缕红。锦幂佛头光烂漫,绣含仙掌色昭融。应知薄暮金天冷,故蔽洪炉煅赤熊。”《商洛古诗文选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225页。熊耳山东峰也被当地人称为显神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关于宝藏的神话故事,这里有很多传说。显神寨下有金碾子金牛金媳妇。民间盗宝高手马老鼠千寻万找,终于找到了山中藏宝的石门,石门旁边寻找到了开门的金钥匙。他用金钥匙把石门打开,里边有金碾子、金媳妇、金牛,金媳妇套着金牛,正在金碾子上碾金豆。马老鼠大喜,立即上前解金牛身上的绳索,想把金牛往石门外拉。金牛张开血口,四蹄挺硬,不愿意跟着走。马老鼠知道,只要金牛吃了灵芝草就会乖乖听话,跟着出来。慌乱中,他把钥匙往牛犄角上一挂,从门里走出来,准备去寻灵芝草。这时,金媳妇走上前,把石门一关。马老鼠被关在了门外,没有了金钥匙,这个石门从此再也没有人能打开。金媳妇、金牛、金碾子、金豆还藏在显神寨的山底下。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把熊耳山丰富宝藏夸张得浪漫传神。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熊耳山东峰有许多历史传说,也给这里增添了很多传奇色彩。春秋时期,秦与楚争霸,双方在丹江流域展开了激烈地争斗与厮杀。有一年,楚军攻占了商州城,秦军撤退到熊耳山东峰据险抵抗,楚军包围了熊耳山。熊耳山东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包围半年之久,无法攻克。眼看山上粮食断绝,秦军就用计,把一只狗用白米捞饭喂饱,然后推下山岩。楚军剖开狗肚,发现里面全是白米饭,就误以为山上粮食还多,全军就撤退了。秦军用计解了围。明末李自成起义,潼关兵败后藏匿在商洛山中,其根据地就依熊耳山为中心,把周围的川道村寨连接起来。现在熊耳山东峰还有当年起义军设防用石头堆砌的寨墙寨门。登高远望的同时,凭吊古战场,也能学到许多历史知识。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古窑场窑址的开发旅游价值。熊耳山煤矿开发历史悠久,过去青少年经常到这里下厂下井,参观矿洞,开展向工人阶级学习的活动。东窑西窑村制陶业兴盛,家家门前堆满陶器,陶瓷残品用来垒院墙,做篱笆。东窑、西窑、石灰窑还建有石灰窑,烧制白灰,供应商州建筑市场。熊耳山煤矿废弃的旧矿洞,商县陶瓷厂、商县耐火砖厂的旧址,若开发利用,对地震遗址公园、熊耳山东峰景区也是丰富和补充,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工程。

华山大地震与商州熊耳山啸 | 王天时 王敏儒

其它自然景观的开发旅游价值。东窑西窑村下面,有一条小河,当地人称后河。后河冲击,形成了一块小盆地。盆地口两个山嘴南北相对,近在咫尺,把盆地几乎包裹在其中。这两个山嘴酷似两条伸入河中吸水的巨龙。南面的石龙,从鸡山蜿蜒而下,十分奇特。石龙宽约两三丈,露出地面的有几公里长,全由白色花冈岩组成。周围都是绿地绿草,树木庄稼,而独有这条白色石龙裸露出地面,十分醒目,十分壮观,和周围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在河口吸水处,白色巨龙从半山垂直而下,扎入河中吸水,远望形象生动,传神毕肖,非常震撼。

带动当地经济、交通、社会事业的发展。熊耳山属商州区金陵寺镇。过去的金陵寺镇,工业发达,乡镇企业众多,经济建设走在前面。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老工业基地需要重新振兴。金陵寺河水流入南秦河,南秦河修了南秦水库,水库阻挡了金陵寺镇人的出路。金陵寺镇人进城要翻越土地岭,迂迴曲折,交通十分不便。若开辟地震公园,必然要拓宽道路,便利交通。若能从金陵寺镇全湾村土地岭最低最细的垭口处开辟一条不需100米的隧道,全镇出路不畅的困难就可以迎刃化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