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尼”不够 尼泊尔印象(下)

 zzm1008图书馆 2019-10-17

  匆匆看“尼”回来,已快两个月了,这个结尾“篇”一直“难产”。之所以说看“尼”不够是深有感触的,但愿有机会再次去看“尼”,看个够,品个透。

此篇为博卡拉及路途中的所见记录

  博卡拉,尼泊尔第二大城市,是最为盛名的风景地,享有“南亚瑞士”之美誉。海拔800多米,市区人口不足10万,与热闹喧嚣的加德满都比起来要恬静很多,也整洁很多,特别是博卡拉处于喜马拉雅山谷地,依偎在终年积雪的安娜普纳山峰和鱼尾峰下,傍着迷人的佩瓦湖,苍翠繁茂的植被和壮丽的雪山风光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尼泊尔最受欢迎的旅游地点之一。

  3月15日一早,我们一行七人,乘坐旅游中巴车从加德满都出发前往博卡拉,200公里路程,耗时八个小时。从加都出城时,颠簸不平的路面厚厚一层浮土,黄尘飞扬,戴着口罩,也能“品尝”到尘埃味道。头天已见识了加德满都的杂乱脏,想不出一个国家的首都咋就长成如此模样,心往下沉,有点沮丧。还好,入境次日即遇见了博卡拉,匆匆过客,还竟爱上了“她”。


  路途中,导游带我们参观了一所位于公路边的尼泊尔公办小学。学校为简易建筑,设施简陋。

  时置中午,一群应该是学前班的孩子在室外就餐。

  由于隔着一个河沟所拍,整理图片时,方看清孩子们用“剪刀手势”与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打招呼,被感动啦!

  进到一间教室,导游与高年级的小学生互动,还为我们唱了一首歌,虽然听不懂,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样子深深感染了我们。

在僻壤乡村学校,小学生也配有校服。

戴着鼻环的漂亮小女生

  尼泊尔虽然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但所有城市及郊区的学校都配有校车,学生统一着装。这所乡村小学的学生也许就散居于学校周边吧,放学后,孩子们都是步行回家,没有校车接送。

        爬上山坡,孩子们又回头与我们微笑告别,烈日当头,心里暖暖的。

  清澈的眼神中,分明窥见一丝与年龄不相符的忧郁。

  吃着手抓饭,一脸一手的米饭粒,孩子还比出手势与我们打招呼,看得泪目!

  面对这些孩子,那些繁华喧嚣,那些功利伪善,那些沽名钓誉,似乎都会灰飞烟灭。我虽不具备先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解放自己的情怀,但身临其境,已是内心五味杂陈。

  学校后面的山上有个小村落,沿小路往上走,我们见识了村子的大概容貌。

  导游与村民显然已是老熟人了,图左边的俩人一眼看去不似当地人,哈哈,我们的团友也。

善良的村民与我们道别

穿着鼻环的妇女

  中途就餐后,抽空在公路边观景。远处,一抹红飘飘然移过来,不能举相机了,只得假装拍公路边的山景作遮掩,用手机拍下了这幅很喜欢的人像图片。

  大长胳膊,雕刻般的脸庞,坚毅中透着沧海桑田,有点小震撼哩。

  行车中,一弯道处,拉开车窗用手机拍得的“大片”——引自团友们的戏言。哈哈,狗狗居然不会掉下来哦!

  停车观景。这是我们在尼泊尔见到的第一座跨河钢索吊桥,拱形斜拉式的。

河边的热带植物

  这是见到的第二座跨河钢索吊桥,平拉式的,走在上面基本平稳摇晃不厉害。一路上,每隔一段距离,都会见到这样的钢索跨桥供行人通过,显然属政府行为。

从桥上俯身看去,河中有戏水的孩子

  傍晚之前,我们抵达博卡拉。导游将我们直接带至这个隔着佩瓦湖观赏湖映雪山的最佳拍摄点。没有游客,连本地人都没有,惬意!

  地上水中,乱云飞渡,安娜普纳山峰披纱,鱼尾峰羞答答。

“南亚小瑞士”写实

黄昏映像,孤舟飘过

湖中观雪山,涟漪碎容妆

远山如黛,群鸿掠过

  夜晚的博卡拉,烛光摇曳,游客尽享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

  16日凌晨4:30,我们乘车前往萨朗科山上观看雪山日出。山高路险,一路车灯闪烁,全是上山观日出的游人。

  居高临下,远眺博卡拉市区灯火阑珊,小城一夜无眠。

  晨曦中,安娜普纳山系寂静冷酷,鱼尾峰仍似骄傲的“公主”,鹤立鸡群。

晨曦徐徐,美景成画

半个太阳爬上来

霞光洒落雪山,点红了鱼尾峰的尖顶

  太阳升起来,耀眼的光芒照在鱼尾峰上形成金顶,绚丽无比。

执着的摄影达人们

要下山了,回眸一瞥

  途中经过一户人家,柔和的阳光照在这对父子身上,感觉画面很美!不知出于什么心理驱使,我突然很快地取下背包,将随身携带的小食品给了这个孩子,考虑到行程中还有徒步,犹豫着留下了巧克力。孩子的父亲见状,急得用手指向屋内,原来里面还有一个稍大点的男孩躺在光板床上睡觉,我明白了这位父亲的意思,立刻将巧克力掰开,给孩子留下大半块。

        我从美国旅行带回的巧克力,却留给了尼泊尔的这户人家,切身体味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的碰撞,感慨!

远眺山下的佩瓦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下山后,观赏了这座跨度最大的钢索平拉吊桥。由于跨度过大,桥面呈中间低两头高的下陷形状。

  这位过桥的妇女肩背孩子,小女孩有些惧怕,吵着要母亲背。其实,走在上面不算摇摆,看来这桥很坚固。

  中餐前,我们又赶到位于博卡拉市区的印度古街,来去匆匆,不及细看品味。

  街上行驶过的公交车,招手即停,且如此扒门乘车不违章滴。

做工精细的木雕窗

水果摊

很会摆“POSE”的小女孩

  孩子们用含混不清的中文念叨: “巧克力、巧克力”,结果还是领队掏钱请客,皆大欢喜了。

又是忧心忡忡的眼神,差点瞬间被击溃

倾人的微微一笑

爷孙俩

  在古街,导游循声带着我们进到一户民居院内。这户居民正在举行家族祭祀活动,忙着炸油圈的美女热情奔放,不仅请我们品尝了美食,还挺会逗比搞笑。

  市区各个角度都能看到高耸刺穿云天的鱼尾峰,它是这座小城的标签。

  一座寺庙里,排长队等候祭拜的信徒们见我们拍照时,微笑以待。

焚香祭拜,袅袅青烟。孩子,惟愿你一切安好!

俩美女

  费瓦湖,位于博卡拉的中心,该湖是尼泊尔第二大湖,其水面面积达4.4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8.6米,最深处达19米。

16日下午,我们乘小船游览了费瓦湖

  费瓦湖中心小岛上的巴拉赫寺是一座二层的印度教寺庙。

  这里香火很旺,前来祭拜的当地民众络绎不绝。

印度族美少女

  游湖结束后,我们一行又在导游的带领下,马不停蹄地向达爱斯塔姆山顶进发观雪山日落。这座山的海拔并不高,但是地势险峻,山路陡峭,中巴车上不去,我们只能另租用了两辆类似于国内夏利牌的小型轿车,狭小的空间,后排挤进三人,一路颠簸摇摆着上山。          在山顶,我们几乎没见到外国游客,但见本地居民到此休闲的不少,摩托车摆成龙门阵。

  这里是观赏雪峰的最佳位置,抬眼望去,鱼尾峰近在咫尺,壮美的雪峰在蓝天白云和野生杜鹃花的映衬下格外壮丽。

飞跃雪山之巅的“小鱼儿”

  日落时灵光闪现,安娜普纳雪山鱼尾峰的夕阳红晕,让我们一睹芳颜。

落日余晖,峰峦叠嶂 , 氤氲弥漫

  下撤时,除这俩位发呆的当地年轻人外,山顶上就只剩我们一行七人了。

  班迪布尔位于加德满都和博卡拉之间,小镇仅有一条大约500m的街道。这里,在十八世纪中叶,是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商业交易运输的重要驿站,随两国贸易的兴盛而繁荣,后因公路的改道而沉寂,遗留下这座古朴安宁的小镇,她像是一处远离尘世,遗落在僻野山间的世外桃源。


  3月17日上午,在前往奇特旺的途中,我们顺路草草浏览了这座小镇。

         从远处眺望,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小资气息”满满的休闲浪漫小镇。

  整洁的街面,客栈及商铺前摆满鲜花,这味道令你有行走于国内某个古镇的错觉。

  古朴铮亮的青石扳,红砖配乳白色浮雕建筑,十分耐看不俗。

这里也是外国游客喜欢打卡发呆的地方

小镇中随处可见的古迹

小镇居民悠闲自在

最爱这扇窗户

感谢遇见

  孩子也许不知晓,你吃饼干的“渣渣”样子已装入我的大恼记忆相册里。

尼泊尔境内的“航拍”

  遥望珠穆朗玛峰,屏息凝视,心潮起伏,惊鸿一面,足矣!

  位于加德满都的“绿松石酒店”,是我们往返两次住宿的一家主题酒店。店内随处可见用绿松石装饰的柜台、茶几和墙面,好奢侈啊!

  博卡拉的慵懒之气是有传染性的,每一个到此慵懒度假的人最后都必然对着费瓦湖和雪山发呆。事实上,真正读懂这座小城的人,决不会是冲着单纯看景而来,摆在面前的方式只有两种:行山和度假,于我而言,二者皆有可能。

谢谢浏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