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50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10-17
《灵枢经. 经脉》(第段,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的路线、常见的病证、治疗方法)

【原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手太阳小肠经动画示意图: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校注】4. 踝:手腕后小指端的高骨。
5. 臂骨:指肘前完后近小指侧之骨。
6. 两筋:《甲乙经》、《太素》等均为“两骨”,可从。
7. 肩解:肩后骨缝处。(肩关节后面的骨缝处。)
(意思是:小肠的经脉手太阳经,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手的后缘循行而向上到达腕部,并出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由此再沿着前臂尺骨的下缘直行而上,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再向上沿着上臂外侧的后缘,出于肩后的骨缝处,绕行肩胛部,再前行而相交于肩上,继而进入缺盆,深人体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此后再沿着食管下行并贯穿横膈,到达胃部,最后再向下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 (意思是: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部出,沿着颈部向上走行而到达面颊部,再从颊部行至外眼角,最后从外眼角斜下而进入耳内。)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校注】8. :颧上目下曰,具体之眼眶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龈部位。
(笔记者附:
 【读音】【zhuō 】
①人体部位名。颧骨指眼眶下面的骨。相当于解剖学上的上颌骨与颧骨构成眼眶的下侧部分。《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以屈下颊,至(出页)”
②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禾髎。
【说明】但是在商务印书馆2013年3月印刷第6版本《现代汉语词典》上,并没有收入此字,可能是因为此字太陈旧,不常用而删除了。

(意思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别行而出,走向眼眶下方,并从眼眶下方到达鼻部,然后再抵达内眼角,最后再从内眼角向外斜行并络于颧骨。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校注】9. 颔肿:腮下部位肿胀。
(意思是:手太阳小肠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疼痛,颔部发肿,颈项难以转动而不能回顾,肩部就像在被人拉拔一样紧张疼痛,上臂部就像已被折断一样剧痛难忍等症状。)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校注】10. 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肠受盛胃中食糜,分清别浊,参与津液代谢,故主液所生病。张介宾注:“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衍无制,是主液所生病也。”
(意思是:手太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液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胀,以及颈部、颔部、肩部、上臂、肘部、臂部的外侧后缘处疼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意思是: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
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
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
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
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
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
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

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
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