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肤品里的防腐剂不是毒药,没有才会让你烂脸

 hercules028 2019-10-1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

好久不联系的初中、高中、大学同学结婚了,然后就突然开始在朋友圈卖起了东西。

碍于同学情面,我默默观察了几天,反复确认。

没错,她们已经变成微商了。

卖各种纯天然、无添加、古法手作的护肤品,还特别强调没有防腐剂,防腐剂会让你烂脸。

我:哈???!!!

没有防腐剂,这些东西才会滋生各种细菌、让你烂脸好不好!

为什么大家这么害怕防腐剂啊?

我们平时吃的盐、醋、糖其实都是防腐剂的一种。而且护肤品里没有防腐剂,才可能真的有危险!

今天的文章来自清华化工博士、前强生资深研发经理@三亩 老师,为大家揭开护肤品防腐剂的神秘面纱。

可能会有一些看不太懂的专业名词,请大家先别害怕!耐心看完。

实在难懂的,可以把自己护肤品掏出来,对着成分表看,就很容易搞明白啦~

我们日常最可能碰到哪些防腐剂?

国家疾控中心2012年做过一次调查,当时市面上的化妆品(包括“洗去型产品”、“留置型护肤品”和“美容修饰类”)中:

65.33%含有「尼泊金酯类」防腐剂

37.59%含有「苯氧乙醇」

11.31%含有「甲基异噻唑啉酮」

还有一些含有「咪唑烷基脲」和「DMDM乙内酰脲」。

是不是已经晕了?我们来逐个解释一下。

01 尼泊金酯类

「尼泊金酯类」防腐剂被妖魔化得很厉害,在很多产品上,都写着“不含尼泊金”(Paraben free),它们大概都长成这样:

看起来很可怕(因为带着“苯环”),而且近年来有很多人在攻击它。但鉴于使用的广泛程度,它的潜在威胁真的是微乎其微。

一些研究者认为长期使用含有「尼泊金酯类」的护肤品,可能会导致乳腺癌,但是目前我认为最权威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似乎并不认同这一点。
FDA只是在网站上提到有这些研究,但是认为护肤品可以把「尼泊金酯类」用到20%(甚至更高),这基本上就是表示这东西没啥危害。

从我目前调研的其他文献来看,只要是皮肤没有破口,「尼泊金酯类」,尤其是最常用的「尼泊金甲酯」是相当安全的——很多药品都用它来做防腐剂。
一句话总结:

只要皮肤没有破口,「尼泊金酯类」,尤其是「尼泊金甲酯」就是安全的(至少FDA这样认为)。

02 苯氧乙醇


这是出现得第二多的防腐剂。它安全到什么程度呢?很多注射剂(疫苗)都会选择「苯氧乙醇」来防腐——也就是说,它可以直接被注射到血管里面,这可是最高级别的安全性了,稍微有点儿不安全,都会被排除掉。

但是,很多产品却因为「苯氧乙醇」而带来刺痛感。

因为“不安全”和“痛感”虽然常常有关,却不见得总是一致。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皮肤刺痛的原理吗?(25%的人用它都刺痛,怎么回事?

皮肤的一个报警装置是TRPV1,它在遇到问题时大喊大叫,让皮肤有刺痛感——被“烫”,被“辣”,或被“酸”,TRPV1都会释放出大量的钙离子,让神经细胞向大脑传递“刺痛感”。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苯氧乙醇」这个人畜无害的家伙,居然也能够撩拨到“TRPV1”。

一句话总结:

本身足够安全的「苯氧乙醇」,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却难以接受,因为它会让这些人的皮肤“错误报警”,产生刺痛。

03 甲醛释放体

甲醛释放体类的,包含有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咪唑烷基脲」和「DMDM乙内酰脲」,它们的作用就像名字说的那样:“释放甲醛”。
“释放甲醛”是个不错的想法,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
那时候人们使用护肤品的机会不多,大部分人也就是每天一两次抹个霜。也没有什么上妆卸妆过度清洁的事情,环境也好,没有PM2.5(以及这家伙身上携带的各种“重金属”和“多环芳烃”)——一句话,皮肤基础好。

护肤品如果不放防腐剂,就会长霉长菌,不但不会带来“保湿”“防晒”的好处,反而可能引起感染危险——于是只能现做现用,或者是干脆不用。

现做现用的成本太高了,怎样控制住微生物呢?

「甲醛」可以杀菌抑菌,但是怎样让产品长期有「甲醛」来保护呢?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甲醛释放体”。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皮肤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污染、过度清洁和产品堆叠,都构成了新的威胁。如果这时候再用“甲醛释放体”类的产品,尤其是“留置型” (相对于“洗去型”)护肤品中使用,造成的问题可能就比较多了。

一句话总结:

对于“甲醛释放体”(你可以看看有没有“脲”这个字来大略判断)类的防腐剂,我们还是建议用在“洗去型”产品中。

04 甲基异噻唑啉酮(MIT)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个防腐剂,虽然排名没有那么靠前,但是要提出来讲一下。
前些年,因为大家一顿喊打喊杀地要剿灭「尼泊金甲酯」,有的厂商就选择了「甲基异噻唑啉酮」,结果没过两年就出现一大波的刺激和过敏的反馈。

目前在“洗去型”产品中使用「甲基异噻唑啉酮」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还是可以的,如果是“留置型”产品中还在用这个防腐剂,而且自己如果不是一直在用的话,就要谨慎选择了。

一句话总结:

皮肤没有破口,「尼泊金甲酯」和其他「尼泊金酯类」的防腐剂,问题不大。
用护肤品会刺痛的,看看有没有「苯氧乙醇」,如果有的话,可能是这个安全的防腐剂在撩拨皮肤的痛觉神经。
如果某个“留置型”护肤品含「咪唑烷基脲」、「DMDM乙内酰脲」或者「甲基异噻唑啉酮」,而你不是一直在使用它的话,建议谨慎选择。

如果是“洗去型”产品,因为接触时间短,所以问题并不大。

总之:

防腐剂是“必要之恶”,没有它很容易出现护肤品“长毛”或者“菌斑”,这种问题护肤品对皮肤的危害很大。

减少防腐剂危害的方法,并不是选择一个“完美”的防腐剂,而是减少层层叠叠地过度使用护肤品(总量减少),减少过度清洁造成的过多渗透(控制进入),减少胡乱刷酸和滥用面膜造成的皮肤炎症(避免激惹)。

防腐剂是为了对付“货架期”内的细菌的,理论上不影响皮肤。之所以现在这么多对于防腐剂的讨论,还是我们的皮肤变得脆弱了。小时候看连环画,有句话一直记得:

“只要篱笆扎得紧,野狗就钻不进来。”

余不一一。



作者:@三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