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蒙古族的兴起和文化

 骗了无涯过客 2019-10-17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蒙古自治州县,其余散居在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口约为650万(2010年),蒙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源于古代望建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该部大部分西迁,逐渐与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融合,形成部落集团。当时在蒙古高原的上,有三个同时使用蒙古语言的部落,三个信奉景教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出现阶级分化后,蒙古贵族经过不断的权力之争,到12世纪出现了蒙古的五大对抗集团,蒙古部族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从此蒙古地区逐步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族对祖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起起了重大的贡献,自元代以来,陆续出现蒙古族学者撰写了大量史学、文学、作品,并在语言、医学、数学、天文历算,毛织、机械和兵器制造等方面创作了大量的珍贵典籍。



蒙古族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同大自然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并吸收了藏医,汉医的经验,蒙医在诊断方面包括望、问、切。治病多用成药,并总结出食疗灸疗,皮疗,温泉疗,按摩疗等疗术,如同炒热的盐热敷,用新鲜畜皮、鱼皮裹疗等,都是蒙古族独特的疗法。并且治疗创伤和接骨有独到之处,蒙古族在医学上还做出了一批医药著作,如《饮膳正要》、《方海》、《蒙药正典》、《蒙医药选编》等。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是我国第1个用解析方法研究圆周率的人,著有《刻圜密率捷法》。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在浩瀚的蒙古民歌中可分长、短调两种题材。长调字少腔长,嘹亮悠扬,节奏自由,流传于牧区,体现了草原广阔的气势和牧民宽广的胸怀。短调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节奏规律,节拍稳定。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等节奏欢快,舞步清捷,表现了蒙古人民淳朴热情豪放的气质,其他如深受深受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好来宝”,历史悠久的马头琴的民族文化艺术,都展现了各自的风采。


蒙古族的牧区多易拆搭便搬运的蒙古包,在定居地区和部分牧区建有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的住房。农区都为砖瓦平房,并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骑射,出行以马代步。


蒙古族牧民饮食多于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铺肉食、奶食和蔬菜,在服饰上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都采用玛瑙、珍珠等制成,女子用红绿等色的长绸缠头,男子冬季带羊皮帽,夏日多带前进帽,男女穿搭宽修长的长袍,束腰带,着长筒皮靴。


在婚俗上,各地风俗不一,共同点都是新郎佩戴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体现了古老民族勤劳和勇敢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目,每年的7月8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蒙古族人信仰萨满教,后来信仰喇嘛教,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始于元朝,由于元世祖的倡导,西藏喇嘛教宁玛派,首先在蒙古族统治阶级内传播发展,明末格鲁派喇嘛教在内蒙古地区迅速发展,到了清末内蒙古的喇嘛教寺庙约有千所,殿宇雄伟,可比拟佛国。


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坦率诚恳。在茫茫的草原上,每一座蒙古包的主人都热情的留住相识或素不相识的客人。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主人总是把黄油、奶皮、奶酒、炒米,及手扒羊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全民族敬老蔚然成风,见面问安、让路、有难相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