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犯人被判凌迟,为何不自尽?一是不想,二是不能,三是不敢

 王三英 2019-10-17

古代法律不仅严苛,而且十分残酷。凌迟、腰斩、车裂等诸多刑罚,即便现代人听起来也是毛骨悚然。这其中,就属凌迟最残忍。犯人被判处凌迟,往往会在没有断气之前受尽折磨。根据所犯案情的严重程度,会被判处不同的刀数。只有最有经验的刽子手才能执行凌迟之刑,因为他们必须刀刀见血不说,而且还要保证犯人在受刑完毕之前,不会因为流血过多而身亡。

有的犯人实在罪大恶极,甚至会被判处几千刀。因为刀数过多,一天之内行刑不完,还会分成好几天来行刑。好比说明朝太监刘瑾,他一共被判3300多多刀。第一天上刑,主要针对他四肢上的皮肉,既能让他感觉到痛苦,又能保住他的性命。第二天上刑,则开始针对胸腹开刀,据说一共行刑3天,刘瑾才断气。

在唐朝之前,是没有凌迟这种刑罚的。在唐朝灭亡之后战乱四起,刑罚的种类也逐渐增多,才开始有了类似于凌迟这样的酷刑。历史上记载最后一个受凌迟之刑的人是清朝的一个恶棍,他无缘无故杀死两条人命,所以被判凌迟,并且在街口公开行刑。

古代从判决到行刑,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跟凌迟相比,自尽明显要少受很多罪。可是古代被判处凌迟之刑的犯人,却极少有自尽的,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不想。好比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他被清军俘虏后被判凌迟之刑。石达开为人很有骨气,即便被俘虏也不愿意屈从于清廷,自然也不可能自尽了。

在受刑的时候,他愣是一声也不吭,很有英雄气概,令围观者为之动容。第二是不能,不是每个人都像石达开一样这么硬气,也有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被判凌迟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寻死。可是在监狱里寻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像这种重刑犯都是单独一个牢房,然后有狱卒24小时轮班看守,就是怕他会去寻死。

然后他还要披枷带锁,连脚上也会坠上脚铐。这样一来他行动就非常不便了,日常就连挪动都难,更不用说寻死了。而且监狱里也没有什么工具,上吊也得找绳子不是?电视剧上常演,有人咬舌自尽。其实咬舌自尽是很有难度的,而且成功率也很低,如果咬舌不成还要再多受一份罪。

第三则是不敢,因为古代刑罚是有连坐制度的,往往一个案件会牵连很多人。主犯自然是受罚最多的,然后他的家眷次之。如果他作为主犯被判处凌迟,他又抗命自尽了,那么因他而受罚的家眷自然会罪加一等。很有可能处罚被加重,他死了,则会有人顶上替他受凌迟之刑。因此在古代,如果犯了事被判处凌迟之刑,很少有人会自尽,一般都是乖乖受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