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造币厂创办于1926年8月,甘肃督办刘郁芬将天水造币厂机械设备运至兰州,在甘肃贡院内制造局西工厂及潜园之地建成甘肃造币厂。为补建材之缺,就将明长城十里店墩、拱星墩及东关同庆仓的砖瓦木料拆运至甘肃贡院,用于建造炼铜车间、熔银车间、碾片车间、舂光车间和大烟囱。 甘肃造币厂于1927年11月建成,开工铸造银元大约始于1928年。当时刘郁芬战胜了地方军阀马廷骧、马廷贤之后,将其窖藏的两百多万两白银从临夏运往兰州,用了90多匹骡子昼夜不停地驼了几个月,因为银子太多,来不及过称,后来干脆用斗量,这些运来的银料都用以造币。 甘肃造币厂成立时设监督、会办、厂长各一人,监督综理全厂事务,为该厂之最高负责人,首任监督为郭立志。当时主要铸造“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银元,由于当时银料充沛,此种银元铸数颇多,含银率高,成色较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广泛。 民国16年(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取代北洋军阀统治后,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饬令停止发行北洋军阀总头目袁世凯像银元,改铸孙中山像新式银币,当时的甘肃造币厂即行绘样镌模,于民国17年(1928年)开始铸造甘肃版孙中山头像银元。这批甘肃民国十七年孙中山头像的银元,元国民军东下时几乎全部带走,基本没能在甘肃省内流通。 邓隆是甘肃贡院最后一场乡试的解元。在他任监督时期(1930年),曾在三年版“袁大头”上加印“甘肃”二字,在各个版本的“袁大头”中,这是唯一加注地名的银元,数量不多,非常特殊。在甘肃科举博物馆里,陈展着两枚此时期甘肃造币厂所铸的银元。银元直径38.50毫米,质量重达26.5克,银元包浆自然,镜面平整光滑,内齿边齿规整。正面印有袁世凯的大头像,其人像采取正像高浮雕,非常有立体感和丰满感,人物双目炯炯有神,活灵活现,上方印“中华民国三年”汉字楷书, 两旁加铸“甘肃”二字,字体清秀,挺拔俊逸。银元背面以嘉禾图案环绕“壹圆”两字,稻禾叶片尤为硕大,纹理丝丝清晰,芒尖细长锐利,颗粒饱满,曲直有致,左右各73朵谷穗,共计146朵,钱文清晰可见,浮雕感强烈。 北洋政府时期财政部规定的银元含纯银率为88.8%。甘肃造币厂初开办时,规定含纯银率为82.5%。郭立志任职期间,虽然所铸银元含银成色较高,也没有达到82.5%的规定。杨慕时当财政厅长兼造币厂会办时期,由于刘郁芬对造币十分重视,规定每出一批银元,必先由杨募时携带样品送去刘郁芬亲自过目,这时成色达到了82%。到继任监督田镇南任职期内生产的银元,比例已经降为70%。到了1930年邓隆任期内,比例更为下降。 由于1930年之后生产的甘肃版“袁大头”含银量低,且只能在甘肃省内使用,民国时期大部分商家拒收此银元。近些年在“袁大头”收藏热潮中,甘肃版银元因其铸量稀少、存世罕见从而形成了银元收藏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币种。 稿源:李思瑶 编辑:李思瑶 审核:贾守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