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否定古希腊文明不够,还有古代阿拉伯文明呢

 garyhyz 2019-10-17

据说近几年有一些中国学者发现并证明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是子虚乌有的;连古罗马帝国都不存在。而那个时代哲学、科学、文学、法学、逻辑学、修辞学的著名文献则据说是近代西方人编造出来的。(参见杨津涛《学术战狼”们的研究:西方文明史纯属虚构》)据说,揭发古希腊伪史,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

对此,我没有研究,不敢妄论。

但是,如果按照那种说法——“伪造古希腊是一场文化运动。这个运动是从14世纪前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那么,早在公元八、九世纪(也就是中国唐朝的时候),介于中西方文明之间的阿拉伯帝国就大量翻译了古希腊著作,那又该怎么说呢?

尚劝余先生的《阿拉伯帝国》(史话)写道:

“经过阿拔斯王朝100多年的翻译工作,希腊重要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差不多都译成了阿拉伯语。”

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马蒙在830年建立了一个叫做“智慧馆”的科学院,并在其中设立了一个类似我国清末洋务运动时“同文馆”的翻译局。一个大规模翻译希腊学术著作的活动就在国家的主持下展开了。

据《阿拉伯帝国》(史话),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侯奈因·伊本·易斯哈尔“为了搜集珍本和校勘写本,遍访了伊拉克、叙利亚和埃及等地,他以把格林(少华按:这可能指古罗马时期最著名的的医学大师盖伦,他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医学权威的全部科学著作译成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而闻名于世。格林的解剖学希腊语原本早已遗失,幸有阿拉伯语译本得以流传至今。”

“侯奈因·伊本·易斯哈尔的译本无论就其数量或质量来说,均远胜他人。他的译作等身,品德高尚,被举为‘科学的源泉,道德的宝库,’九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是历史上可能遇见的聪明人士之一。’”

还有一位叫作撒比特·伊本·古赖的阿拉伯翻译家,和他的学生一起“翻译过一批希腊语的地理和天文历算书,还修订过侯奈因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学原理》。”

美国达特茅斯马萨诸塞大学首席社会学教授托比·胡佛在《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一书中,高度评价这些翻译活动在世界文明历史上的作用:

“在5世纪的罗马帝国瓦解与1213世纪的大翻译运动之间,西方世界丢失了希腊的科学遗产,而阿拉伯人则从8世纪开始几乎全面接触到了这些科学遗产。这是因为一次重大翻译运动的出现,借此,希腊和其他文明中的伟大著作被翻译成了阿拉伯语。虽然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是有选择地吸纳这些古代科学的,但它们还是堪称希腊科学和哲学思想的代表。”45页)

 

谭载喜著《西方翻译简史》也写道:

“在西方翻译史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其中以阿拉伯与西方作品的互译为最早。在七、八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世界。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少华按:巴格达即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首都)。然后又把这些译品以及一些希腊原作译成阿拉伯语。同时,在西班牙南部地区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少华按:这两个地区已在阿拉伯帝国境内),也有人用阿拉伯语翻译希腊作品。在这三个地方中,以巴格达的翻译活动最为活跃,阿拉伯学者从各地来到巴格达,以极大的兴趣研究西方文化,翻译希腊作品,使巴格达获得阿拉伯‘翻译院’的称号,成为阿拉伯人的学术中心。他们翻译的作品,主要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盖伦和希波克拉底等人的哲学和科学名著。”37~38页)

 

[少华按:我国在中世纪也有一场翻译运动,但主要是局限于翻译佛经。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说:“论译业者,当以后汉桓灵时代托始,东晋南北朝隋唐称极盛。”]

《阿拉伯帝国》(史话)突出介绍了作为帝国元首的哈里发哈伦对科学文化和学术翻译工作的重视——

“哈伦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他阅读早期的某些翻译作品时,一旦发现文理不通,或者怀疑存在翻译问题时,便及时组织人力对这些作品进行修订,甚至重新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和托勒密的天文历表《天文大集》两部伟大著作的早期译本,就被重新校订了一番。”

      关于这位热爱科学,大力推动学术翻译的哈里发,这本书还讲了一段轶事:

“叙利亚基督教徒叶海亚·伊本·马塞维希腊语功底深厚,哈伦闻知此人后,便派侍从将他请到宫内,热情款待,然后将自己的意图一一道给他听,并陪他参加参观希腊珍本收藏室。哈伦对科学知识的执著和礼贤下士的精神,令叶海亚·伊本·马塞维十分感动和敬佩,他愉快地接受了哈伦的要求,并表示竭尽全力完成这项工作。为了保证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哈伦给他提供了一套环境幽雅的工作室,配备了几名娴熟的抄书员及一些助手,哈伦在翻译期间经常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哈伦的的关心,激励了这位学者。他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向哈伦交去了一份又一份希腊文医学著作译文。”

这是一场伟大的学习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文化继承和文化传播运动。正是在这场大规模翻译运动的基础上——托比·胡佛写道:

“从8世纪到14世纪末,阿拉伯科学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远远超过了西方和中国。”44页)

——这个评价,也会减损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吧?

由此看来,如果按照同样的逻辑,为了维护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仅仅否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是不够的。还需要否定古代阿拉伯文明的存在。

按照这种逻辑,不仅古代希腊、罗马的原典应该是伪造的;而且中世纪阿拉伯翻译家的译本,也必须是伪造的。——伪造的工程量就更大了。

如果参照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对当代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印象——或者只有战乱衰败,或者只有石油土豪,那样一个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超大帝国,它的存在就同样值得怀疑。

我们同样难以理解那个骑着骆驼从贫瘠的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打杀出来,雄霸三洲的民族,会通过主动向其他先进文明的学习,创造出自己灿烂的文化、科学。

然而,我在《阿拉伯帝国》中却不仅看到了一个崇尚知识的社会,几位崇尚知识的皇帝(哈里发),而且看到了一些真正可称“通儒”的学者——这个中国古代的词汇用在他们身上才更合适。(因为我国古代的“通儒”的知识领域也不过是一家独尊的儒家经典)。

“具有纯粹的阿拉伯血统,被称为‘阿拉伯哲学家’”的一位学者铿迪,他——

“博闻强记,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占星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光学家和音乐学家,著有几何学23部,占星学和天文学32部,自述和音乐8部,光学10部,医学和气象学22部,政治学14部,心理学5部。”

——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岂不是直追亚里士多德了吗?

没错——

“在哲学上,铿迪深受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毕达格拉斯主义的影响,他力图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家观点调和起来,他断言,新毕达哥拉斯派的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不研究数学就不能成为哲学家。……

还有一位阿拉伯学者叫法拉比,他“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公认的医学家、数学家和音乐家。

“法拉比搜集、编纂和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多种著作,对亚里士多德有深刻的研究,被誉为仅次于‘第一教师’亚里士多德的‘第二教师’。”

铿迪、法拉比这样百科全书式阿拉伯学者的存在,显示了阿拉伯文明接续古希腊文明的文明发展源流。他们本身就是古希腊文明存在的证据——除非他们自己就不存在,与他们同时代的阿拉伯学者也不存在。

说实在的,当我看到一位中世纪的阿拉伯学者竟然有如此广泛的著作,我的内心就不勉悄然产生怀疑。但我的怀疑有根据吗?没有嘛。

这种怀疑只能直接来源于我自己的无知和成见嘛。

英国物理学家多伊奇在《无穷的开始》写道:

“‘基于个人怀疑的论证’并不是论证,只是一种喜爱狭隘误解胜过普遍真理的偏好。”

 

铿迪那些卷帙浩繁的著作我没有亲见,但十卷本译著《亚里士多德全集》就摆放在我们学校开架阅览室的书架上,随手可以借回家。主译者就是我校的苗力田教授。

他们翻译的都是“伪著”吗?

已经被一代代学者引用、阐发,并且已经融入流淌不息的人类文明血液之中的古代经典,都是伪著吗?

即使间或真有伪著,我们有理由完全否定存在过那样一个古代文明吗?

顺便说到,我国古代,尤其是秦汉之际多有伪书。即使在后世被列入“十三经”的儒家经典中,也有一些是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的儒者假托孔子之言创作的——《礼记》即为其一。甚至相传孔子编定的上古政书《尚书》中的《虞书·舜典》也被后世学者考证为伪书。

但我们会由此怀疑我们曾有一个灿烂的古代文明吗?

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创造的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会减损我们的民族自信。

但是,否认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的历史虚无主义,就会增加我们的民族自信吗?

如果人类文明是由一条不同民族学习、继承的纽带编织在一起的话,对其源头的怀疑就会在逻辑上不断倒退。就如古希腊文明及其典籍如果不存在的话,那么古代阿拉伯学者对前者的翻译和研究也就是不存在的,在这场翻译运动基础上的古代阿拉伯文明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最终会面对一个问题:除了孤芳自赏的自己,还有什么是存在过的?

无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怀疑,还是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整体怀疑,逻辑和结果都是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