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论文】都市圈内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探讨

 攒菁堂 2019-10-17
都市圈是区域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1]。都市圈的形成,仅靠核心城市自身的发展难以实现,必须依靠周边中小城市的辅助。轨道交通作为引导城市成长、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促进都市圈内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的同城化、促进都市圈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都市圈内中小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进行研究。
01

都市圈规划给中小城市发展带来机遇

1.1 摆脱独立发展的局面,享受核心城市的辐射

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力,表现为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和另一个城市的接受能力[2]。《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成都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3]
在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下,圈内中小城市可摆脱独立发展的局面,享受核心城市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和特殊政策优势,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低成本优势和生态景观优势等。这些优势给都市圈内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中小城市应把握契机,拥抱核心城市,促进城市自身发展,逐渐融入到都市圈中,并促进都市圈的形成。

1.2 “逆城镇化、郊区化”趋势下,打造特色卫星城

随着大都市的高度集聚发展,“逆城市化”和“郊区化”现象逐渐显现,加之高速、高铁和互联网时代引起的城界消失[4],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已不再是空间上离都市核心区较远的边缘圈层,而是紧靠都市核心区的卫星城镇。都市圈内各中小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分担核心城市功能,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优化行政区划设置,适当扩大城市规模,打造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特色卫星城。例如,资阳市在成都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是“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丘区生态宜居江城”[3]

1.3 引入轨道交通,促进与都市圈核心城市同城化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可借助轨道交通,在融入大都市圈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城市品质;利用轨道交通支撑城市空间的拓展,提高人口经济集聚能力。
轨道交通作为城际间的“传送带”,对于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5]。轨道交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加快城市间同城效应,促进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工,提高人们选择的自由度,使工作和居住在异城实现成为可能[6]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集约、低碳、环保的交通系统,被适时引入到中小城市,即可缓解交通拥堵,又可引导城市走环保、集约、低碳的绿色道路,支持可持续发展。

02

资阳市在成都都市圈内的特殊区位及发展态势

2.1 与成都接壤,共同打造临空经济区

资阳自古以来就是成渝古驿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位于成都都市圈东南部成都和重庆的连接线上,距离成都中心85km,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天府新区、新机场航空港的崛起,成都城市发展重心向东南移动,拉近了资阳与成都之间的空间距离,使资阳进入成都60分钟交通圈,详见图1。
图1 成都60分钟交通圈示意图
资阳市与成都市接壤,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位于成都市和资阳市的边界处(详见图2),由两个城市组成“双片区”的布局方式,共同建设,发展临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示范农业。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对于促进成都和资阳“两城”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2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示意图

2.2 城市“外接、内联、重构”的发展理念

⑴“外接”——对接成都
资阳市在成都都市圈内优越的区位特征,决定了资阳市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对接成都”,拥抱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摆脱独立发展的局面。未来资阳与成都之间规划了三条区域发展轴带(详见图3),体现了资阳与成都对接的思路。
图3 资阳与成都之间轴带式格局示意图
⑵“内联”——联系县镇
据统计对比市域和中心城常驻、户籍人口,目前资阳呈现“大市域、小中心、大量人口外流”的状态。资阳中心城要实现未来人口的大规模扩张,最迫切的是联系周边的县镇,通过吸引市域内周边县镇人口以及吸引外出务工者回流实现中心城人口的增长。
⑶“重构”——优化自身
作为成都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资阳市为了摆脱之前独立发展的转态,原来的城市的空间结构已不能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区规划了“一核四心”,北部规划临空产业片区、南部规划中韩工业园片区,及一些外围乡镇。重新构建城市格局体现了资阳市优化自身的核心理念。

2.3 交通发展战略

资阳市“对接成都、联系县镇、优化自身”的城市发展理念,需要城市交通系统的强大支撑。
⑴区域交通发展战略
目前,资阳与成都之间基本形成了由公路、铁路、高铁等运输方式组成的干支相连的综合运输体系。公路、铁路、高铁这种“点到点”的交通方式,难以支撑资阳与成都的同城化发展;远景需要利用轨道交通来加强资阳与成都的轴带式联系;串联轴带周边重要节点,满足跨区的通勤、商务客流需求。
与传统铁路运输相比,区域性轨道交通具有发车间隔小、运输组织方案灵活等优势,具有“公交”的特征[7]。区域轨道交通不仅是区域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相临地带空间用地布局的骨架,将为促进成都与资阳连绵地带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发展动力。区域轨道交通在城市连绵带的发育形成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凝聚和联系作用[8]。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可带动成都与资阳交界处连绵带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生扩散和和集聚效应。
⑵市域交通发展战略
资阳市域外围城镇中两个副中心县城是主要需求方向;县城规模小、距离资阳中心城较远、具有非通勤特性;而且各县城布局分散、功能独立,对中心城的需求小。因此,市域内需要“点到点”的交通模式(公路、铁路)即可,主要突出“直达性”,不需要构建独立的市域轨道交通。
⑶市区交通发展战略
依据客流预测,未来随着资阳城市框架的拉开,跨区出行增多,出行总量和出行距离会成倍的增加,依靠现有交通模式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常规公交系统难以承担,难以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要求。因此,未来需要超过常规公交的轨道交通系统,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

03

都市圈背景下资阳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

3.1 轨道交通发展模式

为实现资阳市对接成都,提升城市品质的目标,以交通发展战略为基础,提出资阳市“区域+市区”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9]
⑴区域轨道交通发展模式
成都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较早,发展成熟,远景规划了40余条线路[10];其中途经天府国际机场的线路主要有13号线和18号线,两条线都是快线系统。资阳距离天府国际机场仅25公里,资阳的轨道交通只要接入天府国际机场,就可与成都的快线系统互联互通,加快两个城市的同城化进程(详见图4)。
区域轨道交通是超越市域范围的跨区域交通需求,因此,需要大站距、快速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区域线在工作日主要提供成都与资阳之间的通勤、通学以及公务、商务旅行服务,在节假日提供生活旅游、娱乐休闲等出行服务,因此,区域轨道交通具有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双重特征。
图4 资阳与成都之间的区域轨道交通廊道
⑵市区轨道交通发展模式
资阳市城市框架拉开后,各中心之间、外围与中心之间有快速出行需求,依据客流预测,主要走廊需求超过常规公交承载能力。
市区内部将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详见图5),以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体,在中心城区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建立形成功能层次完善、干支分明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构筑城市功能集中带,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发展。
图5 资阳市区轨道交通需求主要廊道
⑶“区域+市区的双模式”带给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课题
区域轨道交通要尽量引入城市中心,与市区轨道交通形成良好衔接。这种双模式的网络要重点做好两个模式之间的衔接,市区轨道交通可为区域轨道交通集聚和疏散客流,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城市与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形成。

3.2 轨道交通服务目标

⑴功能定位
区域轨道交通要对接成都,连接天府国际机场、三岔湖等重要片区,成为资阳联系成都的重要通道,促进资阳与成都的同城化、一体化进程。
市区轨道交通形成以低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系统,覆盖主要客运走廊、衔接对外综合枢纽,重点满足跨区中长距离出行。
⑵出行时间目标
区域轨道交通:资阳中心城区到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20~30分钟以内,资阳中心城区到达成都中心城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60分钟以内。
市区轨道交通:市区范围内,支撑90%的出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各片区内在乘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20分钟以内。

3.3 系统制式的选择

⑴区域线
区域线是连接资阳市中心城和成都天府新区国际机场的轨道交通线路,同时是成都地铁市域快线系统(13号线、18号线)的延伸线,资阳段与成都地铁18号线采用可兼容制式,便于开行成都北站、都江堰、龙简方向的直通车,资阳境内可以根据需要开行较高密度、灵活编组的列车;平均站间距为1.5~4.0km,采用最高速度140km/h、旅行速度50~70km/h。
⑵市区线
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经济实力有限,应结合客流需求,选择有轨电车等中低运量系统。采用较小的站间距,平均站间距为1.0km左右,采用最高运行速度60~70km/h、旅行速度20~30km/h的有轨电车系统或与其运量接近,对地面交通干扰较小的其他轨道交通系统较为合适。此外,市区网规划各线路应具备互联互通的条件。

04

结语

都市圈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家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未来将打造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等20个城市群,每个城市群都会以核心城市为中心打造都市圈,中小城市作为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周边城镇,其轨道交通的发展将逐渐成为热点,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有必要结合各城市自身的特点,从都市圈的视野角度出发,研究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前景,制定轨道交通发展战略,在达到融入核心城市目标的同时,优化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都市圈的形成。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是以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为起因,又以促进都市圈同城化为归宿。
本文只是对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前期规划的探索研究,“区域+市区”的双模式轨道交通线网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较少,但却是一种必然选择。希望对成都都市圈内的眉山、德阳、都江堰等其他类似城市以及其他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希望今后更多人关注并共同进一步探讨中小城市轨道交通的实施落地,为中小城市更快更好地融入都市圈,促进都市圈繁荣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