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好莱坞大片终于来到中国主场

 昵称65829145 2019-10-17
这两天Sir朋友圈再次被刷屏了。
李安新片。
《双子杀手》CINITY首场放映。
看清这行字:
李安的一小步,电影的一大步
一小步。
是《双子杀手》全新放映标准:4K、3D、120帧。
一大步。
可能是电影的明天:技术将成为电影的血肉骨骼。
亲自体验后,Sir终于确定这并非虚言。
一次视觉盛宴。

一场技术革命。
——就像影史上许多次发生过的那样。
或许比起《双子杀手》的故事。
我们更有必要先来理解,野心勃勃的李安究竟要做什么。
看好了
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本身就是以技术为前提的。
爱迪生,发明大王,电影技术最早的探索者。
他的摄影助理迪克森,在自家的摄影机上,用柯达的柔性胶片,确定了1.33:1的宽高比。

△ 《水浇园丁》(1895),历史上,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开放映的短片,就是这个规格

30年代,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这一比例在微调(1.37:1)之后,被官方认定,称作“学院比例”。
这一规格,从卓别林的默片时代,到好莱坞的黄金时期都被一直沿用。
但是,人类对于大尺寸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五十年代,各种学院的反叛者开始出现,从福克斯,到派拉蒙,都纷纷探索更大规格的放映技术。
于是出现了以下宽高比例:
2.59,1.66,1.85,2.76……

△ 经典西部电影《原野奇侠》(1953),1.66规格。用学院标准拍摄,然后裁掉上下部分,是一种伪宽银幕

△ 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采用逐渐成为主流的1.85规格

直到电影公司福克斯,琢磨出自己的黑科技——
变形宽银幕技术。
简而言之,就是用1.37:1的比例拍摄,再用2.35:1的比例播放,在50-60年代一度成为主流。
这一魔鬼操作。
拍风景,更壮阔了。
但拍人像,就相当于逆向瘦脸功能……
为什么人类冒着大脸的风险,也要追求宽银幕呢?
因为爽啊。
不信你转转自己的眼珠,感受一番上下左右的视野,是不是类似一个扁平的长方形。

除了画幅,增强临场感的还有立体影院。
3D电影,采用偏光式放映,让观众配戴偏光眼镜来分析立体影像,产生一种非现实的立体深度,利用视觉差,给人一种跃出银幕的临场感。
4D影厅,提高影厅的娱乐性,比如跟着镜头摇晃,根据剧情抖动等等,给观众提供独特的观影体验。
在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领域,“全”才是电影人名正言顺,竭力追求的效果。

,仪式感被提到更高的位置,视觉、听觉甚至包括影院礼仪,构成“看电影”的全套享受流程。


△ 2018年《阿凡达》加长3D版重映,现场依旧爆满


,从爱迪生时代开始,高规格的技术追求就没吝啬财力、人力的投入。
,超大银幕,超大清晰度。

商业时代,需求被阶段性满足,然后又产生新的不满足,鞭策进步。
CINITY影院也就应运而生。
看清楚的自由
CINITY是什么?
一种新的,高规格的电影放映系统。
4K、3D、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
听起来很专业,又好像让人摸不着头脑。

Sir一个个来解释。

这些专业术语,最终都会转化为你实实在在的观影体验。

先说亮度
很多人曾吐槽,一些3D大片放映时,也太暗了吧,看得真憋屈。

而这一点,在CINITY不用担心。
这一次《双子杀手》CINITY版的3D放映亮度是普通电影放映厅的3-4倍。

再搭配上4K的清晰度,保证你看到一个又亮又靓的电影世界。

高帧率(HFR),它支持120帧,并且向下兼容24、48、60帧。

帧数越高当然画面越流畅。
在采访中,李安有一句话令Sir印象深刻:
“是我错了吗?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在做?”
李安的疑问不无道理。
因为电影止步于24已经太久了。
在30年代学院所定下的24帧拍摄标准,这个数字其实也没有那么神秘。
因为24格普通35mm胶片等于每秒456毫米,对于当时片上发声的技术来说,这是记录最高5000Hz声音的光学声迹的最短必要长度,再短的话声音容易失真,所以每秒不能低于24格的长度。
可以说,24不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标准,而是一个“够用”的标准。
尽管一代代电影人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数不清的经典,但并不代表24帧就是极致,是不可被打破的教条。
李安所做的,就是把这艘停靠了近一个世纪的巨轮,重新再向前推动。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头炮。
《双子杀手》是快马加鞭。
高帧数带来流畅,丝滑般的节奏。
预告片里的运动镜头。
列车在高速行驶,这是24帧的画面。
而,这是Sir在120帧看到的画面。
看清楚没有,后者清清楚楚证明,这是一列高速前进的列车,也间接证明了杀手成功猎杀的难度。
一个画面,远比一句台词更有说服力。
再比如,动作戏。
在过去,如何表现动作戏的精彩?
有人用真功夫,去搏命,比如香港武行。
有人用身材体魄线条的压迫感,比如欧美以肌肉见长的明星。
但更多的,是用快节奏的剪辑和错位,给人脑补出一种“很激烈”的错觉。


而120帧,就是一次原形毕露的降维打击。
采访时,李安着重强调了动作戏。
比如预告片里的摩托车追逐戏。
过去,摄像机架在摩托车上,开30迈的速度,用反复的抖动、横移、高速剪辑可以做出100迈速度的效果。


为什么不实拍?
因为在24帧下,太快的速度,看不清。
但如今不一样,李安可以实拍摩托车追逐时的高速运动。
可以用长镜头第一人称拍摩托车高速狂奔。
可以拍第三人称的摩托车绝尘而去。
可以拍摩托车追逐时,演员隔空打斗,拿枪互射。
可以拍摩托车摔毁,甚至爆炸的细节。

加上高清晰度,高景深,画面中所有的信息量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李安也承认。
相比于动作片,120帧真正会发挥作用的,其实是拍演员。
它能够最大程度地捕捉到演员表演时的情绪和状态。
这一点,其实我们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经领教过了。

当放慢镜头时,高帧率之下,演员的微表情,眼角的抖动,面部肌肉,毛孔,都处于观众的审视之下。
纤毫毕现。
但,如果是特效呢?
这也是李安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难点——
如何在与真实演员的搭戏中,重现数字人物面部表情的质感。
还要在4K+120帧的审视下,不失真,不跳戏。
这项技术,目前只有李安能做得到。

△ 数字人小朱尼尔的面部表情细节一览无遗

△ 对比面部肌肉采集点的复杂程度

在技术实验的同时,要赋予观众视觉感观上的真实,所需的工作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这背后的含义,与电影是一致的:
可怕,连复制人都真得瞒天过海了。
电影与真实之间,再次被抽走一层薄纱。
这,是120帧带来的革命。
也是李安带来的厚礼。
美,不孤享
而看完《双子杀手》Sir的激动还在于——
3D+4K+120帧,能够在中国顶配上映。
想要体现这个最接近导演想法的版本,去国内的CINITY能够看得到。
问题来了。
为何提升能如此之快?
2016年的《比利林恩》上映时,全国只有2块银幕能够满足120帧。
Sir还记得,当年为了看到120帧版本,大家挤破了脑袋。
结果,仅在这两块银幕,创造了近3000万的收益,占总票房的18%左右。
可见新技术带来的震撼力多么惊人。

△ 2016年《比利林恩》上映时北京博纳朝阳门店的场景

如今,全国能播放120帧的银幕已经有二十多块。

十月底会达到五十多,到明年年初,会增长到100块左右。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小伙伴,都能有机会获得这种最前沿的观影体验。
能带动的,就不仅是3000万的票房市场。
引爆的,可能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而中国电影,其实也到了需要升级的拐点。
这一次的CINITY影院,拥有相当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从拍摄到放映的环节,有着一套成体系的标准,并且能够向下兼容不同格式。
它,将在电影产业领域开启“中国制造”的新征途。
李安在本场观影会映后这样解释——
120帧是个很美的东西……这是很难弄的,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它会简单许多。不够简单的话,它的艺术是耍不起来的。
而由于升级成本的问题,国外院线的跟进者还少。
我们终于理解了李安为何携《双子杀手》“回归主场”。
因为这里有CINITY影院。
有全世界规模最庞大、迭代最快速的观影人群。

有你我对于极致视听享受和未来生活方式的兴奋和憧憬。
除了新技术,李安还要挑战的另一重“新”。
恰恰是故土。
李安用“近乡情怯”来表达这次观影会见面的感受。
他带来高规格的电影技术,所要面对的就是我们最直接的反馈。
结果如何,要待电影上映之后看。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李安的“故土”从来都不是闭塞的。
中国的历史里不缺少戏剧、不缺少美感,故事更是非常丰富,我们应该要发挥一套能够影响世界的电影语汇,给世界电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打开、进出、变化。
李安和电影。
一样,都还年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