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考条目识记专题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用户7828mnJr 2023-11-06 发布于浙江

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根据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平原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比较多。

山地和丘陵: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比较少。

3.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历史时期:近5000年来,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变化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度;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全球降水量变化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则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南北极冰川普遍退缩,全球海平面升高。

3.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第二、加剧了自然灾害。

第三、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第四、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林、牧、渔等部门影响更显著。如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热浪、洪涝),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含义

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按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3.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前煤炭时期:人类以木柴、水力等为基本能源。此时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

煤炭时期:以蒸气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后煤炭时期:随着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的兴起,致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4.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的特点是: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但煤和石油的生产比例下降,天然气、水电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上升,尤其是石油的消费比例增加很快。

原因:能源生产的增长受到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发能力的限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发展电力和清洁能源成为当务之急。环境保护促使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即由煤炭消费转向石油天然气消费。

5.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大,在一部分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2)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如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石油工业;鞍山、本溪、攀枝花——钢铁工业;金昌、铜陵、个旧——有色冶金工业。

(3)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后期,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地位上升;工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也日趋弱化。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的含义

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自然灾害的分类

(成因与发生过程)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主要的自然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暴雨、冻害、洪涝、干旱、干热风、蝗灾、生物入侵、风暴潮等

4.自然灾害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强烈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的7.1级的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特大泥石流。

5.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我国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受灾人口多,成灾面积大,死亡人口多,经济损失惨重的特点。

   6.中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难题解析

下图是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预测图。与2005年相比,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将是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C.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D.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

【解析】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图中横坐标中各类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水电”、“可再生能源”。然后依据柱状图、折线图中数据的比较,可得出结论。选B。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2007年浙江省会考)修建青藏铁路时,需要克服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A.大风沙暴       B.地震火山 

C.高寒缺氧       D.山高谷深

2.下列有关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绝对优势

B.我国能源消费中石油的年比重最高

C. 我国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是天然气

D.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高于水电比重

3.(2010年浙江省会考)下列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A.“莫拉克”台风        B.海地地震 

C.印尼海啸              D.希腊森林火灾

4.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川藏公路景观图,回答4~5题。

5.下列关于图示区域交通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通线比较密集 

B.公路分布呈之字形

C.交通线建设的限制因素少

D.交通线建设的造价比较低

6.川藏公路的修建,需跨越多条大河,局部路段地质条件复杂。在这种条件下修建川藏公路的支撑条件是

A.发达的经济条件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发达的农业条件

7.(2007年浙江省会考)读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860年~1900年气温变化最小

B.1980年以来,寒冷与炎热交替

C.1920年~1940年气温持续上升

D.1860年~19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低

8.(2008年浙江省会考)受台风“罗莎”影响,2007年杭州遭遇40年未遇的水灾,造成部分地区严重内涝,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引起的强降水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城市绿化率过高    ④水泥地面过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完成9~10题


9.上述气体的共同性质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10.表中的一些气体除能导致全球变暖外,可能造成  

①臭氧层破坏②酸雨③城市热岛效应④富营养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左图中B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 案

1-10:CAADB;BDBCA;

11.(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2)原因:上游地区乱砍乱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