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四说番外篇:练好书法要用多少笔?】...

 青木森森 2019-10-17
【文房四说番外篇:练好书法要用多少笔?】#文史知识局# #书法# 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对自己当的是什么官、岗位职责是什么稀里糊涂,一问三不知,但留下了“雪夜访戴”、“人琴俱亡”等典故。在那个充斥着五石散、玄谈的癫狂时代,王徽之的行为也实在算不得奇葩,有点个性而已罢了(图1,《雪夜访戴图》)。

到了陈代,王徽之的六世孙,出家当了和尚,为传承王氏一脉的书法绝学,他写了八百本千字文,作为范本传布江南各寺院。他叫智永,后世尊之为永师或永公(图2,永师《真草千字文》)。

永师也留下两个典故:铁门槛和退笔冢。永师生前书名太盛,每日络绎不绝的求书者把门槛都踩烂了,寺僧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加固起来。至于退笔冢,相传永师专注于书法,三十年不下楼,丢弃的废笔头堆积了许多,永师将其入土立墓,名为退笔冢。

南北朝的陈代离唐不远,当时所用毛笔,形制与唐相仿,笔头和笔杆是可以分离的。就像现代人用圆珠笔,笔芯用完了,换个笔芯放进笔杆里接着用。那时的毛笔做法和现在的不太一样,笔头根部比现在长得多。现在的毛笔头笔根只有一圈扎绳,这是散卓笔的做法,为的是留出较多的笔头,以便于铺毫。而唐代制笔以有心笔(图3)为多,为了保证心柱稳健牢固,笔根扎线多达三四圈,插入笔杆的笔根部分比露出的笔头要长。这样,即便不用胶固定,笔头也不易从笔杆中掉出来。

那么,永师一生到底用了多少笔头呢?
唐代张怀瓘《书断》有一段记载:“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以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张怀瓘给出了一个数十石的惊人数据。

数十石毛笔头是个什么概念?
清人章学诚《知非日札》对此做了测算:“十瓮笔头,每瓮数万,是必百年之内,每日换数十笔头,岂情理哉!”章学诚算出的笔头数量是几十万个!并对此提出了疑问。清学者的考据精神可见一斑。

永师使用过多少毛笔头?张怀瓘的记载显然经不起推敲,抑或那几十石笔头只是为勉励后学勤奋学习而熬制的鸡汤。至于“石”是容量单位,还是重量单位?章学诚对笔头数量的测算方法是否正确?探究这些没有大前题的问题,看来于事无补。

不过,我们今天倒是可以用相关数据来推测永师用笔的大致数量。
第一个数据是,一个笔头能写多少字?制笔业的说法是兔豪约12000,狼毫约13000,羊毫耐用些,可写16000。这里的“能写”,指的是笔头尖、齐、圆、健四德俱全。笔头正常使用情况下,笔尖磨损变秃是最常见的。永师所处时代,制笔多用硬毫,流传的二王响搨本和刻帖所传达的也是硬毫笔调。这里当然要考虑纸张摩擦力的问题,晋唐用纸较现代宣纸要硬,可以直接拿在手上书写,光洁度比不上现代宣纸。我们就打个折,把永师的笔头定为能写10000字。

第二个数据是笔头的合格率。古代笔庄是否有质量控制?这是肯定的。出品合格率是多少?不清楚。但永师是老客户,又是名家,笔庄断不会在永师身上砸招牌,但也不可能完全杜绝不合格品的流出,我们再姑且给出一个10%的不合格率(这个不合格率是可以忍受的)。不合格的笔头,写上几笔就能识别,因此,字数可以为0。

第三个数据:古人一天能写多少字?传说元代康里巎巎一天能写三万字,而另一位大拿赵孟頫,一天能写一万字。一天和天天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当代书家认为,要写出水平的话,一天也就三千字左右。永师是出家人,参禅礼佛的功课每日少不了,我们就给个五千字的定量吧。

拟订了关键数据,我们可以测算勤奋的永师三十年间用掉了多少笔头:
30×365×5000/10000=5475
再加上10%的不合格笔头,总计6022。
对于高标准的大家,平均差不多两天换个笔头,似乎并非毫无情理。

看了这个结果,确实令人产生疑问,三十年不下楼的永师,在房里摆十口大瓮干什么?难道是为了印证王羲之当年对王献之说的那句话:写完这十缸水,你的字就写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