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凡事不刻意,随心就好。

 见素抱朴780 2019-10-17

在学生时代,曾经听过这样一则伊索寓言:

从前在一片大森林中,有一群动物在夸耀他们自己。

鹦鹉说:“我是森林中的演说家”,大猩猩说:“我是丛林里的智者”,鹿说:“我是森林中的隐士”。

动物们都在骄傲地夸赞着自己的族群,只有狮子淡淡的说了一句:

“我是狮子”。

古语有云:“唯大英雄真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

弱者才需要用刻意的言辞粉饰自己,而强者的人格无需装扮,便自有一番风采。

1

最好的修行,就是顺其自然

王阳明曾说过:“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他认为,自己身为儒门中人,修身养性并没有离开过寻常的事物,也不用刻意去寻找。

在修行中,只需顺着自然的规律,保持一种水到渠成的姿态,这就是功夫。

王阳明在三十二岁那年,来到钱塘西湖养病,他听说当地一个闭关苦行的高僧,每天至少闭目盘坐,不发一言,不视一物。

对禅学也颇有研究的王阳明心中好奇,打算去看看。

王阳明使用禅宗中的“棒喝”术,对高僧喊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坐禅僧人听了后,立刻明白对方也是个行家,于是惊起施礼,对王阳明说:

“小僧不言不视已经三年了。檀越却说小僧口巴巴地说着什么,眼睁睁看什么,这到底是何意呢?”

王阳明问道:“师父是哪里人?离家修行有多少年了?” 

僧人回答:“我是广东人,离家十多年了”。

王阳明听罢,追问道:“那么师父的家中还有什么亲人吗?”

僧人回答:“我只有一个老母亲,分别多年,也不知道她怎么样了。”

王阳明问:“你不会想念自己的老母亲吗?”

僧人回答:“我不能不想念母亲。”

王阳明说:“你既不能不想念,虽然终日不言不语,心里却已经说了出来;纵然终日目不视物,心中却已经在看她了。

僧人顿悟了,合掌请教:“檀越妙论,希望您开示明白。”

王阳明劝解道:“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放下自己的母亲,这是真性情的体现。你这样终日呆坐,也是徒乱心曲。

俗话说得好:爹娘便是灵山佛。连爹娘都不能孝敬,那还敬什么人?信什么佛?

僧人听了王阳明的建议,不由得声泪俱下:“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看望老母亲。”

第二天,王阳明再次来看望这位僧人,其他僧徒告诉王阳明,这位僧人已经收拾行李归乡了。

2

最好的对策,就是随心而行

中国人自古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界用博大的胸襟涵养了万物,人类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人类本身,其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复杂,一个人只要去除自己心中泛滥的欲念和杂念,自然就能走上正道。

所谓不刻意,就是不要强行违背自己的本心,紧跟内心良知的呼唤,总不会行差踏错的。

王阳明遇到的那位僧人,身体在山中苦修,心灵却记挂着家中的老母亲。

这种身心不一的修行,就是刻意修行,其实也修不成什么倒不如回家安心地侍奉双亲。

逼迫自己做违背心意的决定,即便是坚持了一辈子,也得不到真正的收获。

三年前,我去参加一个国学交流会的时候,我们两人一组进行国学知识竞答,我和一个陌生的朋友分成了一组。

这位朋友不擅长与人竞争,于是他在赛前有意花了数月来积累国学知识,一再的提示自己要取得胜利。

让我们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朋友竟然因为求胜心切,给了自己太大的压力,临场发挥的时候紧张过度,反而延误了我们小组取胜的机会。

所谓不刻意,并不是让我门懒惰无为,而是提示我们要依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而然地行动,而不是强行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

什么叫自然而然呢?圣人的智慧总是相通的,《道德经》中也曾说过:“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自然而然的姿态,就像水一样,它从不与任何一种事物针锋相对,只是顺应着地势向下流动。

倘若是遇到了岩石的阻碍,就绕开。遇到难以逾越的天堑则会蛰伏起来,默默积蓄自己的力量,直到实力充足的时刻,便能越过障碍,奔腾入海。

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的身心进入水一般的状态,宠辱不惊,不急不躁。

面对挑战时,不为目标的达成而焦虑,也不为失败的风险而纠结。

我们应当让自己的心灵和思维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