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歌诀

 图书 馆员 2019-10-18

第一章 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
    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
    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
    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
    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
    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
    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
    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
    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
    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
    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
    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
注:①归脾汤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 
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 
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 
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 
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 
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 
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 
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 
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 
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 
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 
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 
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 
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 
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 
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括阴阳定; 
药性寒热温凉分,温热属阳寒凉阴。 
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 
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 
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 
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 
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 
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 
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 
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 
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 
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 
养生用药懂阴阳,调治合理效更灵, 
春夏温暖宜养阳,秋冬寒冷宜养阴; 
春生夏长阳渐旺,秋收冬藏阴能存。 
逆此原理病难治,顺乎天时疴疾平。

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归类 
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纳事物的属性, 
人体内外紧相连,补充阴阳说理明。 
木生于春多风动,在志为怒色为青, 
在窍为目体为筋,肝胆表里病累损。 
诸风悼眩皆属肝,酸味收敛肝风平。 
夏天暑热火易旺,在志为喜色赤红, 
在窍为舌体为脉,火热下移小肠行; 
诸痛疮疡皆属心,苦味入心火能清。 
长夏归属脾土湿,思虑伤脾色黄呈, 
在窍为口体为肌,脾胃表里联系紧; 
诸湿肿满皆属脾,甘味健脾湿自尽。 
秋多肺燥属于金,在志为悲白色净, 
在窍为鼻体为皮,肺与大肠表里生; 
诸气喷郁皆属肺,辛散肺宣咳喘平。 
冬多寒气肾水应,恐为其志色黑凝, 
在窍为耳体为骨,肾与膀胱鸳鸯亲; 
诸寒收引皆属肾,咸味入肾是治本。 
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参考辨证清。 
(二)五行的相克相生 
五行如环复运行,相互制约和依存, 
五行运行常变化,生克乘侮是常情。 
生为资生助长意,亲密相生是福音。 
木生火,火生土,金生水而土生金; 
水不生木木不荣,木枯风动眩晕生。 
克为战胜与克制,相克是防太过乘,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来火克金, 
金克木则木魂伤,魂伤狂妄志不清。 
有生我者有我生,生我为母子我生, 
生中有克克有生,相反相成制平衡。 
“五行生克”示意图 
乘有乘虚侵袭意,超常制约为相乘。 
侮有欺侮的意思,恃强凌弱相克成。 
木若太过乘脾土,见肝有病防脾损。 
土被抑制不生金,肝木侮金乘机凌。 
土气虚弱水邪泛,水见土弱反克成。 
虚则补子能养母,实则泻子保母命, 
虚实补泻有原则,方法灵活变化通。 
二、五行的临床应用 
五行应用有纵横,根据类别关系定。 
同类事物纵联系,各种事物联系横; 
横系如木联肝胆,目筋怒青酸风情。 
临床望诊面色辨,望而知之为之神。 
青色多属肝风动,赤色多属心火冲, 
黄色属脾湿困扰,白色多属肺寒生, 
黑色属肾虚太甚,用药五脏五味应, 
酸味入肝苦入心,脾甘肾咸肺宜辛。 
生克乘侮各类物,生理病理联系横, 
一脏有病克相传,所传脏腑先调整, 
见肝之病知传脾,当先实脾为正统, 
久病治本应养母,培土能使肺金生, 
新病实证先泻子,清泻心火肝木宁。 
第三章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脏象 
脏腑功能有表现,取名脏象来体现。 
五脏六腑功不同,各有特点要细辨, 
精华之气归五脏,藏而不泻是特点。 
六腑为传化物用,泻而不藏是为权, 
加上包络十二官,相互为用紧相联。 
脑髓骨脉女子胞,奇恒之府有专篇。 
天地方位与时气,五脏功能紧相联, 
为了方便初学者,归纳下表供钻研。 
一、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心主神明君主位,智慧思维在其间, 
精神活动心主宰,主不明则众官危。 
充在血脉华在面,脉不通则色不艳。 
心系舌本心之苗,观舌荣枯知心变,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迁。 
思虑伤脾后天弱,心虚悸忘惊惕言。 
热伤气,苦清心,心热苦寒清热煎。 
在志为喜喜伤心,壮水亦能使心安。 
心的外围心包络,保护心脏是警卫, 
邪气入里犯心包,代心受邪先牵连。 
(二)肝 
肝为将军主谋虑,智慧思虑出决断, 
罢极之本魂所居,刚勇易怒条达恋。 
卧时诸血皆归肝,视步握摄肝支援, 
窍于目,荣于甲,肝和五色能辨别。 
肝胆有热表里病,寒热往来口苦怜。 
悲哀太过魂不安,魂伤狂妄难自便。 
肝经少腹散两胁,病则少腹两胁牵。 
筋骨关节痉挛急,疏肝敛肝酸甘缓。 
(三)脾 
脾为仓廪五味出,脾胃协同司后天, 
脾主意,有思维,消化转运统血权, 
在志为思思伤脾,思虚太过脾不健。 
脾主肌肉精神旺,五味不足多疲倦。 
脾统血,亦运血,脾不统血致血便。 
华于唇,充于肌,唇苍肌瘦脾虚显。 
窍于口能知五味,脾胃不和食不鲜。 
脾主湿能运水液,胀鸣泄泻脾虚缘。 
脾胃后天之根本,治病顾本记心间。 
(四)肺 
肺为治节相傅官,又名华盖居上缘, 
上焦开发气为本,能朝百脉毛窍间, 
并精出入能藏魄,肺虚魄散发狂癫。 
在窍为鼻体为皮,鼻塞咳嗽肺不宣。 
肺与大肠相表里,开肺亦能通大便。 
肺气主燥本属金,燥热太过皮毛干, 
肺气不宣咳支满,气虚其色白绢绢。 
宣肺辛散气薄开,补气党参黄芪煎。 
(五)肾(附命门) 
肾居下焦离君远,自身作强亦封官, 
技巧奥妙出变化,精力充沛肾强健。 
肾为蜇藏封精密,真阴元阳管得严, 
肾藏精,精生髓,肾精充足脑灵验。 
在志为恐体为筋,肾虚志衰善忘言。 
肾为水脏主津液,肾病跗肿首先见。 
在窍为耳华在发,耳鸣发枯肾虚现。 
在天为寒地为水,补肾用药多偏咸。 
肾为先天之根本,先天不足把精填。 
古训还有命门说,实为元阳火宅间。 
脏腑功能所以好,命门之火温养先, 
壮水之主制阳光,养葵①理论最全面。 
注: ①赵养葵
二、六腑 
(一)小肠 
五脏说完讲六腑,五脏六腑为表里, 
小肠化物受盛官,精华糟粕分道理, 
分泌糟粕排体外,营养精微归脾肺。 
小肠虚寒大便稀;小肠有热口疮起; 
心火下移小肠受,血尿淋痛艰难意。 
(二)胆 
胆为决断中正官,众官数胆最清廉。 
郁闷不畅怒气发,泻而不藏助化权。 
胆虚常常寡断少,时欲太息常思眠。 
胆病最易生热象,胁痛口苦或咽干。 
(三)胃 
受纳水谷胃为海,五味化出养五脏, 
胃弱谷入难腐熟,食欲不振脘腹胀。 
胃性喜降谷下行,嗳气呕恶胃逆伤。 
喜润恶燥易生热,伤津口干欲饮尝; 
胃寒胃脘隐隐痛,温中散寒建中汤。 
(四)大肠 
排泄糟粕靠大肠,大肠病变导失常, 
功能减弱多便秘,排泄亢进泄泻忙。 
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喘亦可通大肠。 
(五)膀胱 
州都之官是膀胱,司管津液专职忙, 
储尿排尿功能好,化气行水靠肾阳。 
气化不能水潴留,或见浮肿尿不畅; 
肾气不固尿不禁,淋漓不尽尿频往。 
(六)三焦 
三焦功能通水道,运输津液上下忙。 
上焦宣发胸中气,敷布全身为雾状; 
中焦如沤化津液,消化传送饮食航; 
下焦如渍排糟粕,水液化气进膀胱。 
三焦消化吸收功,肾阳温化是保障。 
上焦有病心肺识,中焦脾胃饱满胀, 
下焦肝肾隆淋秘,肠病泄泻腹胀讲。 
三、奇 恒 之 府 
藏而不泄奇恒府,功似脏来形如腑, 
接受五脏重浊气,与脏相配传化疏。 
(一)脑、髓、骨 
关系密切脑髓骨,全赖先天肾支扶, 
肾主骨而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府。 
先天充足肾充沛,骨髓充足脑灵活, 
脑充思索记忆好,所听听闻不糊涂。 
轻劲有力脑有余,转鸣眩晕脑不足。 
发落齿摇筋骨废,肾气太衰不灵活。 
(二)脉 
脉为血府乃充血,赋以神气血行勃, 
内属五脏外络肢,通行全身运气血。 
营气作用濡筋骨,支节联络关节活。 
(三)女子胞 
女子胞为妇人作,冲任二脉起胞络, 
行经血而养胞胎,冲任虚损难孕托。 
四、人之生成与发育 
(一)人 之 生 成 
先天之肾最重要,生成发育先天靠, 
人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生髓脑, 
继生脉,再生骨,筋生复以肌肉靠, 
皮肤坚护毛发长,胃气形成筑脉道, 
血气运行人形成,母胎需要十月保。 
(二)脏腑盛衰与发育 
脏腑功能盛与衰,影响发育最重要。 
十岁开始五脏定,气血既通足先晓, 
好走动,难约束,好言好问琢磨早。 
二十气血始旺盛,肌肉骨骼成熟了, 
好疾行,善功读,肾充髓满思索好。 
三十五脏大定好,血气旺盛肌固牢, 
好步行,能制度,脑子灵活成就高。 
四十脏腑丰盛平,腠理疏松华暮照, 
好坐不动发斑白,知肾始衰宜早保。 
五十肝气始衰退,肝薄胆小决断少, 
脑转耳鸣视不清,肝肾不足是先兆。 
六十心气开始衰,悲伤忧虑苦愁扰, 
血气渐衰懈怠懒,不喜走动睡卧苗。 
七十脾胃开始衰,皮肤枯燥齿发焦, 
肾阳大衰釜无薪,肢冷便溏暮气到。 
八十肺气已大衰,肺不藏魄魂难找, 
魄离语多难克制,自言自语常误叨。 
九十肾气已枯焦,脏腑经络皆空寥, 
百岁神气将离去,独有形骸悠绕。 
生长发育有规律,特殊情况也不少, 
百岁老人步态健,耳聪目明仍灵巧, 
关键掌握起居食,养生自顾最重要。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 
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 
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 
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 
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 
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 
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 
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 
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 
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 
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 
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 
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 
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 
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 
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括阴阳定; 
药性寒热温凉分,温热属阳寒凉阴。 
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 
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 
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 
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 
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 
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 
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 
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 
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 
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 
养生用药懂阴阳,调治合理效更灵, 
春夏温暖宜养阳,秋冬寒冷宜养阴; 
春生夏长阳渐旺,秋收冬藏阴能存。 
逆此原理病难治,顺乎天时疴疾平。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 
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 
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 
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 
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 
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 
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 
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 
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 
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 
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 
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 
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 
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 
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 
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括阴阳定; 
药性寒热温凉分,温热属阳寒凉阴。 
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 
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 
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 
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 
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 
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 
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 
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 
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 
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 
养生用药懂阴阳,调治合理效更灵, 
春夏温暖宜养阳,秋冬寒冷宜养阴; 
春生夏长阳渐旺,秋收冬藏阴能存。 
逆此原理病难治,顺乎天时疴疾平。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 
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 
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 
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 
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 
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 
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 
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 
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 
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 
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 
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 
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 
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 
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 
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括阴阳定; 
药性寒热温凉分,温热属阳寒凉阴。 
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 
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 
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 
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 
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 
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 
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 
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 
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 
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 
养生用药懂阴阳,调治合理效更灵, 
春夏温暖宜养阳,秋冬寒冷宜养阴; 
春生夏长阳渐旺,秋收冬藏阴能存。 
逆此原理病难治,顺乎天时疴疾平。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 
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 
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 
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 
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 
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 
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 
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 
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 
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 
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 
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 
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 
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 
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 
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括阴阳定; 
药性寒热温凉分,温热属阳寒凉阴。 
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 
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 
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 
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 
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 
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 
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 
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 
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 
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 
养生用药懂阴阳,调治合理效更灵, 
春夏温暖宜养阳,秋冬寒冷宜养阴; 
春生夏长阳渐旺,秋收冬藏阴能存。 
逆此原理病难治,顺乎天时疴疾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