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timtxu 2019-10-18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统治者的施政方针,国民性格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变化的国民性格也会反作用于帝国的统治。

因此,中华帝国,一直行走在尚武和崇文的钢丝上,小心翼翼的掌握着平衡。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1.1 西周:来自文明边缘的驯服方案

新的文明往往产生于旧的文明的边缘地带。周人最开始是作为野蛮人而存在的,在商的文明边缘,那个时代,无论是周人还是商人,他们表现的十分尚武,不断的对周边发动征服的战争。

然而,当周征服了殷商以后,周的统治者武王姬发却整夜的难以入眠,他担心商的遗民和诸侯难以驯服。

于是,在武王之弟周公的努力之下,历史上第一部驯化国民走向崇文的《周礼》诞生了,他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尊卑秩序和繁琐的礼仪,来磨灭国民的尚武精神,以利于他们的统治。

然而,随着周的衰弱,这种驯服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失败还有另一种必然性,周人的周围生活着许多强大的“野蛮”人,所谓“西戎、北狄、南蛮、东夷”(华夷之辩同样是周礼的一部分),这些部落的存在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的建立他们崇文的秩序。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掌控之手

春秋战国时期,宋襄公泓水之败,标志着贵族式战争方式被丢进了历史的尘埃,同时也标志着国民的尚武精神逐渐被从繁琐的周礼中解脱出来。此后的春秋战国,发言权几乎是以战争的胜负为评判标准的,这催生了尚武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而来自陇西的秦部族,数百年来以养马为业,在戎狄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的空间。因此,当秦人把他们的尚武精神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引导的时候,东方六国就抵挡不住了。

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后世留下的驯服国民崇文的教程-周礼,在东周时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

1.2 秦汉: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而统一的秦,似乎不准备使用这个教程。秦统一之后,开启了对周边野蛮民族的进一步征服,而北方的匈奴对中原帝国的威胁如达摩利斯之剑,因此尚武精神并未退化,反而更加强大。

由于太过于尚武而不注重崇文和教化,秦在暴乱中迅速灭亡。接手帝国的汉,一方面要应对匈奴的威胁,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统治。因此,崇文的教化和尚武都不能落下。

汉的前期以道家的黄老之学为治国理念,但另一方面却大力鼓励民众养马,实际上加强着尚武的培养。汉武帝的执政生涯中近百万人次(共计22次大规模出兵,多的十余万,少的一两万)的征伐,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对外征伐最频繁的历程。这足以说明,汉武帝虽然治国理念上独尊儒术,但是仅仅是为了压制兴起的黄老道学而已。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句话说明了汉帝国的执政方针。正是在尚武与崇文的钢丝上,找到了平衡,西汉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匈奴远遁,四夷俯首,同时内部保持着大一统的团结与稳定。

然而,统一之下隐藏着危机,随着匈奴的征服,崇文开始抬头。王莽更是急切的想用崇文来教化国内崛起的士族门阀,还有仅仅表示臣服的少数民族国家和部落。天下重新纷乱了。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2.1 东汉:大一统之下的尚武蜕化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本人尚武,兼有文才。他在重新统一后把混乱的根源,归结于尚武的过度。他通过两个方面来实行他的崇文教化方案。

其一,大兴太学和经学研究。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对经学大加提倡,还经常到太学与帝国未来的青年们进行交流谈心。皇帝的亲近使国民觉得学习儒学和经学可以获得荣耀。同时光武帝还对孔子及其后裔进行追封和加封。所谓上行下效,国民之中,崇文的学风开始变得浓厚。

其二,表彰“高风亮节”。鉴于王莽篡汉时官僚们的二志,光武帝大力表彰未出仕新莽的隐士,同时旌赏他们的“气节”。这使臣民们认识到,忠诚和气节能为自己和家族带来荣耀,而尚武则不能。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在这两种政策的刺激下,东汉的国民性格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后来的门阀士族大多是以研究经学起家的,而朝廷之中,也充斥着“孝廉”们组成的崇文官僚。

另外,经过西汉董仲舒和东汉经学家们的努力,儒家进一步演变成了更加系统的崇文体系,这个体系将会在以后的中国发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这样,东汉时期,尚武精神第一次遭到了彻底的抛弃,崇文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光武帝本人,拥有了中兴的盛名,却不知道他的这项政策,为汉帝国和汉民族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后果。

2.2 魏晋南北朝:尚武的蜕化和草原帝国入侵

在外地入侵面前,崇文很快就显示了他们的无力。东汉中期以后,朝廷一直不能彻底平定西北羌族的侵扰。随着三国和西晋的到来,中原帝国的北部边境一直被压缩到了长安城的边缘。

即使这样,中原帝国还在不断的蜕化他们本已稀疏的尚武精神。西晋的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这项政策让西晋在五胡的铁蹄下,名存实亡。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渡江而去的东晋,继续进行着他们崇文的统治。而以崇文起家的士族门阀,已经强大到影响国家政策和皇帝的权威。为了保证他们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崇文教化的政策,在有识之士明知道并不利于发展的情况下,继续在南国的境内实行。

然而,这并不是说纯粹的尚武是正确的。尚武的草原部落占据了中国的北方,但他们不知崇文,因此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十六国时期,英明的帝王总是推崇汉化,而当时的汉化,便是崇文教化的代名词。因此,在尚武与崇文结合模式探索下,北魏成为了第一个长期入主中国的异族帝国。

然而,在尚武与崇文这个钢丝上掌握平衡,非一朝一夕可以学会。北魏的探索充满了未知和冒险。到了孝文帝时期,年轻的元宏把崇文当做唯一的通行证。然而,不久,北魏帝国的军人们开始反扑。尚武和崇文再次失去平衡。

南北朝时期,南梁大将陈庆之从洛阳逃回,回答朱异时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当北方帝国学会了尚武与崇文的有效结合,而只知道崇文的南方帝国的所谓正统,已经渐行渐远。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3.1 隋唐:尚武的代价

当时间来到公元6世纪的末期,已经掌握了尚武与崇文平衡的隋帝国重新统一了华夏大地。而此时在帝国内部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尚武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在如何统治帝国臣民的政策上,隋炀帝杨广再次犯了激进的错误,从而遭到了尚武的关陇集团的抛弃。

接手统治的唐帝国,重新掌握了这个平衡,一方面重用科举出身的士人,一方面关陇集团在朝廷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唐太宗和武则天对于尚武的关陇集团的削弱是有步骤和尺度的,因此,唐朝尚武和崇文的平衡一直没有被打破。因此钢丝上的唐帝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代。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玄宗时期。频繁的征伐、募兵制的实行加强了国民尚武精神。藩镇是一个单纯崇尚武力的地方,而藩镇的数量和质量却在唐帝国的中后期逐渐加强。这使得国民之中,尚武精神开始野蛮生长,逐渐失去节制。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这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裂。不仅藩镇分裂帝国,同时藩镇手下的兵将也开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帝国被一次次切割,一次次陷入更大的混乱。五代十国的枭雄们大多是只知道尚武的草莽。

3.2 两宋-元:崇文的路越走越窄

同样具备尚武气质的赵匡胤,在统一之后思考着怎么样统治他的帝国。由于藩镇实在罹难太过惨烈,赵匡胤同样把帝国的混乱归结于尚武精神的过度。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一方面,赵宋帝国大大放宽了科举的门槛,这使得以文入仕的人数激增。另一方面,赵匡胤、赵匡义两代皇帝的努力下,赵宋帝国的文官政治被无可争议的确立了下来。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崇文的高峰期即将来到。

而武人的地位则急剧下降。甚至于帝国的最高军事机构掌管枢密使,绝大部分时间都由文官出任。宋代以武将身份而担任枢密使的狄青,被谏官们屡次弹劾,最终抑郁而终。

这种情况下,赵宋帝国在崇文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自我。尚武精神变得越来越稀薄得同时,国家的军事能力进一步衰弱。宋代也是第一个大规模出现文官带兵出征的朝代。

而这样的情况下,南宋竟然是建立在半军阀的军事集团的拥戴下。因此,南宋皇帝们准备继续崇文的教化和尚武的削弱。

于是,在南宋,崇文教化的工具儒家体系,慢慢发生了质变,成为道统。南宋,一边在北方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苟延残喘,一边在内部从道统中寻找自信,自我慰藉,逐步走向了末世。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而同时期的蒙古帝国则将尚武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只知尚武、不知崇文的蒙古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在成吉思汗死后便并不统一。

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希望吸收汉家崇文的精华,避免帝国的进一步分裂,却在晚年遭到了失败。此后的元帝国一直在崇文和尚武之间徘徊,并没有找到这一平衡。

因此,元帝国的地方官僚和不在中央的蒙古贵族们,实际上也以一种半军阀化的存在,并越走越远。到了朱元璋向北方进攻的时候,耗尽了中央精锐的元帝国,便形不成统一的力量来对抗。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4 明清:更加桎梏和复杂的文武关系

新建立的明帝国并没有认真思考崇文和尚武的关系。朱元璋全盘接收并简化了元帝国的尚武制度(军户、卫所)和赵宋帝国的崇文道统(科举、八股文),竟然也惊奇的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在中国历史上这是最不费力的一次走钢丝行动了。

然而,在帝国的大一统格局下,道统有它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北方的军事压力下,明代朝堂上的崇文风气仍然顽强的盖过了尚武精神。明代是文官掌军的高峰时期,也是少有的在帝国前20%时代进行扩张、而80%的时间都在收缩疆域的统一帝国。

同时,崇文和尚武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国民逐渐不再纠结,而在帝国的框架下变得逐渐麻木。

尚武与崇文:国民性格如何影响华夏兴衰?行走在钢丝上的中华帝国

清朝是最奇葩的一个存在。它一边以崇文教化国民,并用高压政策将崇文变得更加极端和麻木;另一边,它却在统治阶层(满洲人)内部强调尚武的重要性(骑射为本)。清代统治者自以为高明,却没有料到,这完全打破了尚武和崇文的平衡,让国民同时失去了尚武和崇文的精神。

清代统治者为这项政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面对外部入侵时,南朝和赵宋的臣民们虽然尚武不在,还是经过了激烈的反抗。而清代的国民们,竟然帮着侵略者对付他们的统治者。

而后的有识之士们,几乎花了100年的时间,才重新唤醒国民,使中国重新回到钢丝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凝聚成了新的名词-中华民族,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继续掌控着平衡。

子彧说

尚武赋予力量和强大,而崇文教以忠诚和团结。尚武未必就是好事,叛乱、分裂往往是尚武时代的后遗症;然而,太过崇文同样后果严重,外敌入侵、社稷不保就是典型的结局。而当达到尚武与崇文的平衡时,华夏的历史也就迈入了难以企及的高峰。

最后引用刘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文中都是我最真挚的想法,并不是标新立异。如果有所不当,请您原谅我的诚实,仅仅批判我的无知,好吗?(完)

参考资料:《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张宏杰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