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哈尔神

 大山860 2019-10-18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为世界第七大湖,为形,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最早生活在湖边的居民是距今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先民,1881年在湖岸的萨甘扎巴悬崖壁上发现了,刻着的海东青、天鹅、鹿、狩猎台、跳舞的萨满巫师等图画,以及沿着路边的许多石祭台,说明在该地的先民很早就萌发了神灵的信仰。

贝加尔,一词来源于古肃慎语(满语)“贝海儿”,在《职方外纪》中即将之记载为“白哈尔”湖。贝加尔湖有一种“湖神”信仰,湖神名称为“布尔汗”,且流传着“贝加尔湖不会“归还”得到的任何东西,因为湖太深,沉入水中的东西无法探寻。据说,所有沉入湖中的东西都被送到湖中最大的岛上,这是“湖神布尔汗”的仙居之地。”“贝加尔湖”的湖神为“布尔汗”,显然是和湖的名字有关联的,与“白哈尔汗”发音是一致的,为“白哈尔王”。至今在当地,当人们喝伏特加时,都要往地上倒几滴以敬湖神,在路上碰到祭台时,都要献上钱币、糖果、香烟,甚至是火柴等供品,供奉贝加尔湖神布尔汗。

令人惊奇的是,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位非常有名且有争议的护法也叫“白哈尔王”,且流传着有一种说法,他原是突厥地方的守护神。早在公元前6~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就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后经更迭,大约在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即被突厥控制,到了隋朝时期贝加尔湖则被东突厥控制称为“北海儿”。唐晚期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突厥族系曾长期在贝加尔湖生活。而《安多政教史》中将白哈尔神翻译为“北海尔神”,与突厥人对“北海儿”湖是完全一样的名称。不难发现这位白哈尔神与贝加尔湖有着某种秘密的联系。藏传佛教认为白哈尔神是最殊胜的北方事业王和其语王化身,而贝加尔湖则在藏地之遥远北方,古突厥、蒙古的北境,亦为一种侧证。

另一种说法,即白哈尔及其伴神最初是源于藏北和青海,它是《格萨尔王传》中魔鬼之国蒙古部落的战神(突厥与蒙古有很深刻的民族同源性)。敦煌出土的文献称之为“吃人肉的红色魔鬼”,该部落王曾来西藏掠杀,将格萨尔之妻抢走。通过一场血腥的战斗,该部落被格萨尔征服,该部落的主神白哈尔被迫立下毒誓服从于格萨尔。显然这是一种不同族群部落征伐的历史印迹,历史上吐蕃在青藏高原与突厥在蒙古高原,两个部族交锋是常有之事。

在藏传佛教中则记述为莲花生大师用金刚杵点在白哈尔的头上,用法术降服了他。从此白哈尔就是藏传佛教的众神中的一个了。虽然白哈尔发了毒誓,但他有可能会有一天自毁誓言,反过来报复藏族人。白哈尔曾对莲花生说过,那时他会毁灭房屋和田地,儿童会挨饿直到发疯,冰雹和蝗虫将所有的庄稼毁灭,强壮者会死光,只有羸弱者残留下来,整个高原会陷入战争。

较晚形成的格鲁派认为,白哈尔为世间护法神的主神。莲花生大师后的900年,五世达赖将他从原来供奉地桑耶寺迁到哲蚌寺附近的乃穷寺,成为“乃穷之王”。因为白哈尔不愿意记起他当年被格萨尔打败的事情,所以在哲蚌寺和其他任何白哈尔到过的地方都不准念《格萨尔王传》。

直到今天白哈尔神,仍被看作是一位地方保护神,但也在藏传佛教中不断演化成为专司事业之神,被人们称为“事业王”。他的法相在唐卡及造像艺术中常被表现为三头六臂,头戴乃琼帽,袒露胸腹,腰围人皮和虎皮,颈挂人头项链。主臂二手作持弓射箭状,后四手持刀、剑、铁钩和杖,以威慑三界姿势坐骑在绿鬃狮子上。他是带着怒笑的傲慢神灵,身体雪白,穿护胸甲,穿长筒靴。陪伴他的是保护神柴贝代本杰钦索朗班,这位伴神一身火红色,穿人皮,戴红色头饰,持战矛,佩戴弓箭。他的明妃叫做勉嘎顿玛。有时大神白哈尔也被描绘成穿一种带有篮斑的半月形披风的神灵,骑着白马,挥舞水晶剑。

显而易见,白哈尔神从一个来自北方的异族守护之神,被藏民族、藏传佛教接纳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和曲折的。这个与遥远北方的贝加尔湖同名的地方神,曾经是肃慎、突厥、蒙古等部族所生活之地的地方神,成为这些族系的象征,因为历史的交融,渐渐消失在北方,并融入了藏传神殿。为了融入当地文化,有些文献则记述白哈尔为莲花生大师所在的孟加拉的“巴达霍尔禅修院”或者“北木雅的神院”,是霍尔部落的保护神。但显然这个北方之神,有着异族征伐的记忆,故而所到之处《格萨尔传》即须隐匿,且二者绝对不可同时供奉,便是他曾是北方突厥、蒙古部族的守护神之最好印证。白哈尔神与贝加尔湖及湖神“布尔汗”拥有同样的名字,必不是偶然,如果深入的去挖掘可能会寻觅到古老民族间在时间中的激荡与交融、碰撞与共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