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的求生欲,用这首诗救命

 林歌作品 2019-10-18

王建,唐代颍川人,也就是现在的许昌人,出身贫寒,仕途坎坷。

他的官职最大也就做到太常寺丞而已,但最为擅长的,却是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的宫词。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个强大的本家——宦官王守澄。

这位王守澄,简直是宦官中的战斗鸡。

他服侍了宪、穆、敬、文四位皇帝,三次参与了皇帝的废立。

也就是说,穆、敬、文三位皇帝之所以能上位,全凭他一句话的事。

其势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

王建跟他是同宗的兄弟,两人关系很好。

王建借着王守澄这股东风能够自由出入宫廷,而王守澄呢,也会在酒桌上不经意间给他透露些宫廷秘闻。

所以,王建才能写出一百多首“宫词”来。

既然王建有这么大一座靠山,为啥在官场上一直郁郁不得志呢。

也可以说,是由于王建的作死造成的了。

或者是,是由于它的耿直造成的了。

话说有这么一天哪,王守澄估计又把皇帝给训斥了一番,觉得人生达到了巅峰。

正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同理可证,做了牛逼的事如果不跟人分享,如小便没尿干净。

所以,他就想赶紧找个人倾诉一下。

于是,便邀请了自己的好兄弟王建到府中夜饮。

两人一直痛饮到深夜。

饮到兴尽处,必是喝高时。

两个人心情不错,不知不觉就喝多了。

这酒一喝多呢,两人的话题也跟着多了起来,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从人生哲学谈到宫廷秘闻,再谈到朝政宫斗……

王建也不知道是认错了人,还是认错了地方,他居然借着酒劲儿,怒气冲冲地对王守澄说:“如今的朝廷,宦官专政,群臣昏聩,令人心寒。回想当年汉灵帝,正是因为专宠宦官,才导致汉朝走上灭亡之路。”

这不是指着秃子骂骂和尚嘛。

王建才刚刚说了一半,就看到王守澄已经气得脸色铁青。

他像是被突然泼了一盆冷水,浑身的酒意立刻醒了过来。

他知道,完了。

这时,只见王守澄强忍着怒意,拍着他的肩膀道:“老弟所说的什么朝廷昏聩,宦官当得,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但我却知道,你写的那些宫词呀,当今皇上看了,很是不高兴。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你好自为之吧。”

说着,由仆人扶着,拂袖而去。

就这样,两人的这次饮宴不欢而散。

王建回家后,越想越害怕,越想冷汗直流。

他担心王守澄就此与他反目,日后在皇上那里对他今日的言语添枝加叶。

当然,皇帝喜不喜欢无所谓,重要的是,王守澄要是借着皇帝的旨意不喜欢他,那才是最可怕的。

虽然两人同宗,但王守澄大义灭亲的事,他相信他是会做出来的。

就这样,王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夜未能入眠。

快到天亮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办法。

他急忙起身,伏案写下一首《赠王枢密》,将自己牢牢绑在王守澄的大船上。

这首诗是这样的:

三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小时。

脱下御衣先赐著,进来龙马每教骑。

长承密旨归家少,独奏边机出殿迟。

自是姓同亲向说,九重争得外人知。

写好了这首诗,王建急匆匆地去王守澄的府邸,以谢罪为名,将此诗献给了王守澄。

王守澄看后,本来还没有平复的情绪,更添了一丝怨恨。

但他也不敢再向皇帝诬告王建了。

王建的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在拍马屁时,则在表明自己和王守澄同宗关系密切。

承蒙王守澄经常给他讲工作的事情,才能想出那么多宫词,不然深宫内院的事情,他又怎么会知道呢?

王建巧妙地倒打一耙,将责任推到王守澄身上。

这一次,没有什么名气的诗人让善于玩弄权谋的宦官王守澄吃了个哑巴亏。

但他自己的前途,也就彻底终结了。

没有了王守澄这个宫中“线人”提供素材,王建开始了乐府诗的创作。

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最为知名的,当属这首写中秋的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时,他任光州刺史。

光州,也就是今天的信阳潢川县。

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习惯。

中秋之夜,王建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