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燕山茶社 2019-10-18

《中医药文化》2019年第五期来啦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目录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医疗文化史研究

1.清代地域医学知识的书写——以钱塘王琦《医林指月》为中心的讨论

冯玉荣

2.江南文化视域下明清上海何氏世医的承启

杨奕望 谢朝丹

人文新探

3.百年来中医临床发展特点与启示

和中浚 王丽

4.民国时期中华医药联合会探析(1912-1931)

章林 梁尚华

海外中医

5.吉益东洞医学思想刍议——兼论其对《伤寒论》在江户时期传播的影响

向静静

6.国家叙事和译介传播:《黄帝内经》译本研究

何航 王银泉

文献研究

7.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与老官山《六十病方》“沸”字考辨——兼论古代一种特殊煎药法

张如青

8.《撷芳要录》版本暨编者赵锡书生平家世考

许隽超

9.唐代食疗方书《食医心鉴》特色评析

姜辉 徐桁

10.方以智《药地炮庄》“医”世思想探赜

张靖 张其成

11.《天工开物》与《本草纲目》中几种染色药材的对比研究

鄢梁裕 惠宏

精 品 选 读

清代地域医学知识的书写——以钱塘王琦《医林指月》为中心的讨论

摘要】:

从医学丛书的编纂、流传和阅读,探究医学知识的地域建构,以期揭示历史书写对于空间知识建构的意义。钱塘学者王琦(1696-1774),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刊印医学丛书《医林指月》,所收作者大多为钱塘医者,如卢复、卢之颐以及张志聪、高世栻师徒的著作。其余即使不是其所著,也大多是由他们或门人点评、 辑正、参论。借此王琦在《医林指月》的跋中首提“武林为医薮”,稍晚福建长乐陈修园(1766-1823)在《医学三字经》中归纳为“大作者,推钱塘”。《医林指月》所涉及到的钱塘作者群,逐渐成为后世所推崇的钱塘医派 的核心人物,其医学知识的群体性、地域性不断被层累构建,直至后世“钱塘医派”的明确提出。由此观之,在医学书籍的编辑过程中,本地医籍的编纂者对医学知识归纳梳理是地域医派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文本不断整理、 传抄、刊刻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较为固定的知识空间,使此类地域性医学文本在归纳整理过程中,学派的梳理也渐渐成为可能。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江南文化视域下明清上海何氏世医的承启

摘要】:

“崇文重教、诗礼传家”“务实笃行、诚信重商”“精细雅致、追求诗性”“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构成了江南文化的主要内涵,对明清时期上海的医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海何氏世医为例,梳理江南文化 孕育下明清两代何氏医学家族的源流承启,深刻体现了江南文化对于上海医学流派传承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百年来中医临床发展特点与启示

【摘要】:

在《百年中医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中医的临床发展进行总结归纳。其总体发展特点为:疾 病谱的变化和临床创新;门诊与病房齐头并进;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学科不断分化;临床与教学科研产业日 益密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成就为:早期遭受冲击,艰难发展;中期受到重视,蓄势待发;后期全面发展, 规模宏大。历史发展表明:中医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深入发挥特色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找准中医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能更好地实现中西医互补。

民国时期中华医药联合会探析

(1912-1931)

摘要】:

中华医药联合会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中医团体之一,曾与当时的神州医药总会、上海中医学会并称为 上海三大中医社团,兼具职业和学术双重性质。中华医药联合会在中医学术发展、中医师职业地位维护、中医合 法性争取、社会慈善救济、中医学堂创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当时上海乃至全 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存在时间长、组织健全、社会影响大,通过研究其发展历程,可管窥民国 时期中医职业、学术团体的发展历史。

吉益东洞医学思想刍议——兼论其对《伤寒论》在江户时期传播的影响

摘要】:

吉益东洞从《伤寒论》中获得“万病一毒”论的学术思想,并依据《伤寒论》著成《类聚方》《药征》 等方药之书。东洞提出的“万病一毒”论及其所著药物书被广泛应用于江户中后期流行病的治疗中;与此同时, 亦使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医家中受到广泛关注。此外,东洞及其弟子们所著的《伤寒论》注解书进 一步推动了《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传播。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与老官山《六十病方》“沸”字考辨——兼论古代一种特殊煎药法

【摘要】:

分析马王堆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沸”字存在变异乱象。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书(抄)写者图省力, 避繁趋简,久之,渐渐成为被当时医药行业内部默认的异写字,一些又因反复传抄而形成讹别字。发现周家台秦简、武威医简及新近出土的成都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中“ 沸”字的变异情况与《五十二病方》如出一辙。而老官山《六十病方》又多一种“×沸×釀”的煎煮法。“沸”字的错乱给简帛医方煎煮法的阅读与理解造成障碍。简帛医书中的“×沸煮”“煮(煎)× 沸”“× 沸×釀”的药物煎煮法,是一种“煮沸——(冷却)止沸—— 再煮沸(或同时杂和它药再煮沸)——再(冷却)止沸……”的多次反复煎煮法,多用于膏剂、傅(敷)剂及药物较多的医方,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撷芳要录》版本暨编者赵锡书生平家世考

【摘要】:

《撷芳要录》成书于清代嘉庆间,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医籍大辞典·本草类》定此书为抄本,未标出编者赵酉樵的名讳。通过查阅档案、方志等史料,考定此书为编者赵锡书的稿本,并梳理了山东冠县人赵锡书的生平家世,揭出了此书背后的故事。

新刊速递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9年第五期

唐代食疗方书《食医心鉴》特色评析

摘要】:

《食医心鉴》作者为唐代蜀地名医昝殷,原本在宋元之际亡佚,今本系清末罗振玉在日本得到的辑佚本,后经东方学会重新刊刻出版。该书是我国目前可见最早的食疗学专门方书。书中对食材的选择注重便易性,食方配伍突出蜀地饮食特色与口味,注重吸纳外来的食药材,食方所涉及的制法丰富多样,符合一般家庭饮食习惯。对《食医心鉴》的特点进行研究,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唐代食疗技术,丰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为当代食疗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编辑:三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