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芩栽培技术

 摘文缘 2019-10-18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e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又名空心草、黄金茶、山茶根。具清热解毒、燥湿、止血之功能。主产我国西北、东北各省区,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有栽培。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20-80厘米。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外皮褐色,断面鲜黄色。茎方形,基部木质化。叶交互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有腺点,总状花序项生,花排列紧密,偏生于花序的一边;具叶状苞片;等钟形,先端5裂;花冠唇形,蓝紫色;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4枚,三棱状椭圆形,黑褐色,表面粗糙,无毛,着生于宿存花萼中。花期6-8月,果期7-10月。

二、生长习性

野生黄芩多见于干旱的向阳山坡、林缘和稀疏的草丛中,喜阳光充足的温和气候,耐旱、耐寒,忌积水。 种子容易发芽,发芽率一般在80%左右,发芽适温为20℃左右。种子寿命为2-3年。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黄芩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土壤为好。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配施过磷酸钙50千克作基肥,然后深耕细耙,作成宽1.3米的畦。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杆插和分根繁殖。

(l)种子繁殖

一般于3-4月间采用条播或直播。播前催芽:于播种前将种子用40一50℃的温水浸泡5-6小时,捞出置于20-30℃的条件下保温保湿催芽,待大部分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播种时按行距40厘米开浅沟播种,覆土3-4厘米,稍加镇压,喷水。每亩用种1千克。为加快出苗,可加盖地膜,一般播后10-15天即可出苗。

(2)扦插繁殖

选择成年植株,在开花前,剪下部分枝条,截成具2-3个节的小段,用0.05毫升/升(ppm)ABT5生根粉处理2小时,然后扦插于大田,立即浇水。株行距同种子繁殖。

(3)分根繁殖

春季收获黄芩时,将收获的新鲜黄芩,剪下下部2/3的根晒干入药,上部有芽的根茎,按其自然分杈,分成3-4小株,用0.05毫升/升 AB T5生根粉处理2小时,按种子繁殖的株行距栽于大田,当年就可收获。

3.田间管理

(l)间苗、定苗 直播者出苗后苗高5-6厘米时,按株距12一15厘米定苗。如发现缺株应及时补苗,补苗时,应带土移栽,栽后浇水,以利成活。

(2)中耕除草 当年的黄等植株矮小,应经常除草,并适当松土。分根繁殖者,结合除草,还应适当培土。

(3)追肥 6-7月为幼苗生长发育旺盛期,可根据苗情适当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25千克和过磷酸钙10千克。二年生植株6-7月开花前,如计划采收种子,应适当多追肥,以促进种子饱满。

(4)排灌 黄芩耐旱,且轻微干旱有利于根下伸,但干旱严重时,需浇水或喷水,忌高温期灌水。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

(5)打项 对不采种的田块,应在开花前将花梗剪掉,以促进根部生长。

4.病虫害防治

(1)叶枯病 高温多雨时易发,为害叶片。防治方法:秋后清洁田园;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l000倍液喷雾。

(2)根腐病 二年生以上的成株易发,为害根部。防治方法:忌积水;轮作;石灰水浇灌病穴。

(3)黄芩舞蛾 是黄芩重要害虫,以幼虫为害叶片。防治方法:清洁田园;发生期用90%敌百虫或4O%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

(4)菟丝子 能在地里大面积蔓延,可将菟丝子茎全部拔掉,并深埋或集中烧毁。

采收与加工

直播和扦插者,种植2-3年才能收获,而分根繁殖者,当年就能收获。一般于秋末茎叶枯萎后或春解冻后、萌芽前采挖,因根长得深,要深挖,防止断根。根挖出来后,要抖去泥土,剪去茎叶,晒至半干,撞去外皮,再迅速晒干或烘干。也可切片后再晒干,但不可用水洗,也不可趁鲜切片,否则在破皮处会变绿色。

  在晾晒时应避免在强光下曝晒,因曝晒过度会使黄变红。同时还要防止被雨淋湿,因受雨淋后黄芩的根先变绿后变黑,都会影响质量。成品以坚实无孔洞,内部呈鲜黄色的为上品。一般3—4公斤鲜根可加工成1公斤干货。亩产干货200—300公斤,高者可达400公斤以上。

五、留种技术

黄芩不管是用种子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当年均可开花结实,但以生长2-3年生的植株所产种子质量为好。种子一般于8月开始成熟,但成熟期很不一致,所以应分期分批采收。采收时可用手捋,也可将整个花序剪下后晾干或晒干,脱粒,清选,置布袋中于阴凉干燥处贮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