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射线”的梦想和现实

 七侠荡寇志 2019-10-18

“敌人一到,就立刻发射死亡射线。”20世纪初,一位记者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任何可燃物与之接触都会燃烧起来,铅像水一样流动,它能使铁软化,使玻璃破裂、熔化,当它照到水上,水会迅速汽化爆炸。”

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很厉害的新式武器横空出世了。但这一切都不是事实。这里的“死亡射线”以及关于它的描述,完全抄自英国作家H.G.威尔斯在1898年写的科幻小说《星际战争》一书。自威尔斯开了一个头之后,这种由可怕的高能光束组成的武器就成了科幻小说里经久不衰的内容。

想把它变为现实的也大有人在,不过最后都以骗局或闹剧收场。今天回忆这段历史,颇值得我们玩味。

子虚乌有的F射线

在20世纪之交,新型辐射的发现层出不穷。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在1887年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1895年制造出X射线,随后很快又发现了α、β和γ射线。

在此后的几年里,随着欧洲逐渐走向战争,一场军备竞赛开始了——高科技武器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于是让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

1913年,意大利发明家朱利奥·乌利维声称,他发明了一种新的隐形红外辐射,他称之为“F射线”。他说:F射线能够穿过空气传递足够大的能量,只需在16千米外引爆火药。装备有F射线发生器的军队可以摧毁敌人的子弹和火炮,引爆他们的弹药,从海岸上直接把敌舰炸毁。

意大利军方一听,竖起了耳朵,立马拨给乌利维一笔钱,用于建造实验室。到1914年,乌利维声称他的F射线在实验中炸毁了河流中的鱼雷,并计划进行一次公开试验,邀请军方官员前来观看。

不过,就在试验前夕,事情发生了一个戏剧性变化。乌利维爱上了负责实验的意大利海军上将的女儿。这对情人突然私奔了。至于私奔原因,虽然乌利维口口声声说是女方父亲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但真实原因很可能是乌利维怕骗局被当众揭穿。因为后来有人发现,乌利维用来引爆鱼雷的,根本不是什么射线,而是金属钠——我们知道,金属钠在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气,而氢气与空气混合极容易爆炸。

特斯拉和“死亡射线”

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很多人也被射线技术迷住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交流电之父、具有传奇色彩的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就在《星际大战》出版的同一年,特斯拉演示了用无线电波操控一艘船的模型;1899年,他又展示了在空中短距离输送电力。他声称自己很快可以将电力传输到大西洋彼岸。1901年,当时的金融大亨摩尔根向他提供了15万美元(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值400多万美元),用于在纽约附近的长岛建造57米高的发射塔。

但这项技术在物理学上是站不住脚的,所以等钱花光了,特斯拉也没有研究出个名堂来。1916年3月,随着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斯拉趁机告诉《电子实验家》杂志,他可以用无线电力在数百千米外引爆炸药。该杂志的封面以“特斯拉毁灭器”为题,展示了海岸上的一座发射塔和海上正在爆炸的一艘船只。但这不过是一条臆造的假新闻,特斯拉的目的是吸引公众的关注和投资,为他的后续研究筹措资金,结果很多人上了当。1917年,愤怒的投资者把特斯拉的发射塔大卸八块。

后来,特斯拉也偶尔谈到死亡射线,1934年,他宣布发明了另一种“死亡射线束”,能在地球曲率允许的范围内发射一束微小粒子。1943年他去世时,美国陆军部从麻省理工学院派了一位专家前去查看特斯拉遗留下来的手稿和发明,看看是否有军方感兴趣的东西。这位专家发现,1935年苏联曾偷偷支付特斯拉25000美元,用于研究“死亡射线”,但也没取得任何结果。

特斯拉虽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但他备受推崇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19世纪完成的,他在20世纪做的很多事情都只能算是莽撞的冒险,只给他增添了传奇色彩。他对“死亡射线”的研究即为一例。

用紫外线开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空战和火箭战的首次出现,使得人们对死亡射线的兴趣进一步增加,人们将其视为对抗来自空中攻击一种的手段。1921年9月,法国陆军总司令在《纽约时报》上写道:“在这些射线的袭击下,飞机会像被雷电击中一样坠落,坦克会起火,战舰会爆炸,毒气会散去。”1923年,当几架飞越德国领空的法国飞机被迫紧急着陆时,法国官员怀疑德国使用了无线电子射线武器,于是更激发了他们想要拥有类似武器的强烈愿望。

一位叫格林德尔·马修斯的英国发明家从中嗅到了机遇。1924年,他在一次会议上透露了一个关于“死亡射线”的设想。他设想用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从而让空气导电,这样就可以摧毁飞机,甚至消灭整支军队。

这个想法并不愚蠢:紫外线可以电离空气中的原子,而离子确实能导电。但问题是,要达到摧毁飞机的目的,需要极强的紫外线,而且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集中能量,紫外线还不能发散,要像现在的激光一样传播。此外,在紫外线开辟的路径上,虽然有了离子,但要让它们形成电流,需要很高的电压。这一切,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我们也做不到。英国空军部听了马修斯的陈述之后,拨给他1000英镑去研究。但马修斯的“死亡射线”最好的表现也只是让14米外的一台摩托车发动机停止运转。

到了193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雷达也发明了。雷达成了英国人对付敌方轰炸机的最佳防御武器。不过,英国军方对“死亡射线”的研究没有完全死心。空军部一度悬赏,任何人只要能用射线杀死100米之外的一只羊,就可以得到1000英镑的奖金,但似乎没有一个人领过这笔奖。后来,渐渐地,也就再没有人提起“死亡射线”了。

作为“死光”的激光武器

20世纪60年代,随着激光的出现,人们对于“死亡射线”的热情又恢复了。各个国家一直在秘密研制以“死光”著称的激光武器。激光武器具有能量集中、传输速度快、命中率高、转移火力快、抗电磁干扰、能重复使用、发射费用低等特点。

激光武器击毁目标的原理有三种,每一种都是致命的。

第一种,热破坏。当目标物体(如飞机、导弹、船舰等)受到强激光照射后,表面材料吸收热量而被加热,软化、熔化、气化直至电离,最后要么洞穿,要么爆炸。

第二种,力学破坏。当被激光照射的物体被气化、电离后,形成的等离子体会高速向外喷射,反冲力则会使目标物体变形断裂。

第三种,辐射破坏。如果发射的激光是紫外线或X射线,它们具有穿透材料的本领,能破坏目标内部的电子器件,让目标物体直接瘫痪。

但激光武器的缺点是不能全天候作战,受限于大雾、大雪、大雨;而且激光发射系统属精密光学系统,在地形复杂、尘土飞扬、地面不时有震动的战场上运行不易。此外,激光武器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在能量储存设备难微型化(如高能电池)的问题解决前,也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但激光武器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推进。据报道,2010年美国军方在一次秘密试验中,用激光武器成功摧毁了一枚“喀秋莎”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激光为基础的反导弹系统。此后据称,美国雷神公司又用激光武器摧毁了4架无人机。

如此看来,也许只有激光才是真正有前途的“死亡射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