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 董建华  名案分析

 老柳树fj 2019-10-18

而病情加重,伴见心慌胆小,头痛,胸闷,咽堵,行经时诸症更甚,双乳胀痛,舌微红,苔薄黄而 腻。      辨证:证属肝经气火上扰,痰湿中阻。 治法:疏肝泻火,涤痰安神。 处方:旋复花10克(包)、广郁金10克、香附10克、琥珀3克(冲)、朱砂1.5克(冲)、龙齿  15克(先下)、磁石15克、丹参10克、浮小麦15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     二诊:(9月23日)服上方6剂后,又加减继服了6剂,心烦意乱有所好转,自觉胸闷,咽中  有痰,偏头痛,舌有齿痕,舌质偏淡,中心裂痕,脉滑。     处方:旋复花10克(包)、广郁金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胆星6克、远志  10克、川贝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     三诊:(10月10日)经前觉心慌、痰多、喜哭,头脑不清,心中烦乱,月经期间右侧头痛,恶  心、口干,自觉热气上冲,舌红、苔黄腻。      处方:生龙牡各20克、浮小麦15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川芎10克、菊花10克、钩藤10  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黄芩10克、礞石10克(先下)。     四诊:(1983年3月24日)间断服上药症状相对平稳,但近日又感睡眠不实,梦多,经期乳  房胀痛,咽痛,舌红少苔,脉细弦。      处方:生地10克、元参10克、生牡蛎20克(先下)、地骨皮10克、山豆根6克、桔梗6克、丹  皮10克、赤芍10克、生甘草3克、川芎10克、菊花10克。      五诊:服药一周后睡眠好转,自觉头脑不清,头眩,觉有气向上冲,舌红,中间有裂痕,脉细    

   第四卷29 ####  弦。

      处方: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生石决明30克(先下)、钩藤10克、决明子10  克、菖蒲5克、远志5克、茯神10克、琥珀3克(冲)、朱砂0.9克(冲)。

     六诊:(4月5日)服上药后,诸证好转,自觉心中较平稳,经至胸胀,舌苔薄黄,脉细弦。治  以疏肝调经,镇心安神。      处方:柴胡6克、香附10克、广郁金10克、茺蔚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生牡蛎20 克(先下)、绿萼梅6克、金铃子10克、元胡5克、桑寄生10克。     经上述调治,诸证悉除,可以正常生活工作。

  [评析] 本例为青年女性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近10年来出现心烦意乱、悲伤欲哭,而

每  值月经来潮之际症情加重。中医学认为,“肝为女子之先天”,“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今患者素  有肝郁,经期阴血耗损则肝郁加剧,气郁化火,扰乱心营,故发为是证。由于火郁灼津,炼液为  痰,以致痰气交阻,加之气火上扰,故见头痛、胸闷、咽堵等症;因气阴暗耗而心胆虚怯,故又见  心慌胆小的表现。据此董氏以疏肝泻火、涤痰安神为主要治法,先用旋复郁金汤合甘麦大枣汤  加减疏肝解郁、镇心安神,继以益气化痰、养心安神、清肝熄风为治,最后用疏肝调经、镇心安神  为治而收功。总之,本例治疗总不离心肝二经,而以解郁化痰、镇心安神为基本治法,其处方遣  药既有原则性,同时又有灵活性,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优越性。

     五、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治愈重症黄疸案 

李某某,男,44岁。  初诊:1977年8月26日。  主诉:1975年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后好转,但常反复出现右胁部疼痛。近一个月来  黄疸逐渐加深,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纳食尚可,右胁及胃脘部胀满疼痛,  下肢轻度浮肿。按腹部平坦柔软,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肝肋下1.5厘米,脾肋下1厘米,质中。  颜面及颈部有散在蜘蛛痣。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肝功能:黄疸指数50单位,凡登白试  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15单位,絮状试验(±),转氨酶106单  位。蛋白电泳:A50%,α     1      6%,α     2      6%,β3%,γ34%。西医诊断:黄疸型肝炎,早期肝硬化。 辨证:湿热蕴结,土壅木郁,胆液外泄。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5克、龙胆草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包)、黄柏  10克、黄芩10克、滑石12克。

     二诊:(9月10日)服上药12剂,药后大便通畅,小便黄赤如茶,量增多,右胁痛及脘胀满均  减轻,黄疸渐退,精神状况好转,舌暗红,苔黄腻,原方加柴胡、赤茯苓。

      处方:柴胡10克、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5克、龙胆草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 克(包)、赤茯苓12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滑石12克。     三诊:(9月16日)服上方6剂,黄疸消退,肝区按之稍有胀痛,胸闷,纳差,大便畅,

蜘蛛痣 (+),舌质暗红,苔黄腻化薄,脉弦细,前方加活血化瘀药再进。      处方:柴胡10克、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丹参30克、赤芍12克、郁金12克、        第四卷30       ####   车前子30克(包)、香附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

     四诊:(9月26日)上方又服10剂,诸症均减轻,再以上方出入续服近30剂,诸症消失,复  查肝功能及蛋白电泳均恢复正常,临床治愈。      [评析] 本案患者两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虽然经过治疗,但未完全治愈,其右胁部  反复出现疼痛,表明肝的疏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近月来黄疸逐渐加深,正是原病发作加重的  表现。其黄疸色黄鲜明,又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数,当属湿热俱重之证。又由  于旧病迁延日久,不但木郁土壅、肝脾不调,而且久病入络,故又见下肢浮肿,颈面出现血痣,两  胁触及痞块,其病情已重可知。《内经》云:“湿热交蒸,民当病疸”,而《金匮》有“脾色必黄,瘀热  以行”的记载。董氏宗经之旨,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通腑退黄,因热毒瘀阻较重,故加龙胆草、  黄柏、黄芩等苦寒之品以清泄肝胆之热,加滑石、车前子利湿清热使湿热有去路,加郁金解肝胆  之郁结以化瘀消疸。黄疸消退以后,肝胆郁阻未能立即消除,又于三诊时,在清热解毒利湿药  中加入香附、丹参、赤芍以行气活血,加苍术燥湿理脾。如是调治月余,诸症得以消失,肝功能  及蛋白电泳复查均恢复正常,病终告愈。

      六、化痰熄风、通经活络治愈脑瘤术后抽搐案 李某某,男,29岁。  初诊:1985年6月13日。

  主诉:5年前因脑肿瘤行手术摘除,其后病情相对稳定,但近年经常身体抽搐,不能自我控 制,发作时一小时多方能休止,状如痫证。舌暗红苔黄而腻,脉弦滑。

     辨证:风痰阻络,内风扰动。 治法:化痰熄风。 处方:礞石10克(先下)、沉香1.5克、黄芩10克、酒军3克(包)、朱砂0.6克(冲)、琥珀面 3克(冲)、蜈蚣2条、全蝎3克、羚羊角粉0.6克(冲)、钩藤15克、清半夏10克、胆星5克、白芍 10克。 

碎)、麝香0.15克、黄酒250克。      每剂煎至一酒杯,麝香绢布包入药汁再煎二、三沸取出(可用3次,即0.15克麝香可作3 剂药用)。每日服药1剂,服3天,停3天。      上药服12剂后,头痛诸症均除,随访5年余,迄今未发。  [评析] 本例患者头痛已历时三载,并曾屡用中西药物治疗,其效皆不显,可谓病情顽固。 清代名医王清任指出,凡头痛用他方久治无效者,用通窍活血汤有效。今患者虽无瘀血外症可  察,但董氏仍宗其说,投以通窍活血汤治之,亦即宗“久痛入络”之理。本方以当归、赤芍、川芎、  桃仁、红花活血消瘀,以葱白、生姜辛温通阳,再入麝香、黄酒辛温透窍、通络行瘀,并引药上行  直达巅顶。虽然只诊治一次,服药仅12剂,但3年之顽疾,从此告愈。董氏对此指出,运用通  窍活血汤化裁治疗血管性头痛,均有良好疗效。但在应用本方时,麝香、黄酒为重要之品,因黄  酒温通,麝香辛窜,可引药直达病所,并能助活血消瘀药温通经络,故而收效甚捷。     医论医话  一、治胃病用补法小议  胃病的治疗,目前有趋补之势。胃为后天之本,后天有病,多由气血寒热阴阳、脏腑功能失 调所致,当先调整,使之归于平衡,非必以补,方能助其后天。胃与脾互为表里,脏腑络属。胃  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其纳、运、升、降、润、燥六字,既概括了脾胃的  生理特性和喜恶,又体现了治法内容。即其中升、运、润三字,虽寓有补法之意,但也示人不宜        

第四卷32       ####   

呆补、漫补、壅补。因此,胃病的补法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  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胃病虽言初病多实,久病必虚,但必须结合临床实际,久病未必皆虚。例如久病由气入络,  可表现为瘀痛实证或血瘀气滞;久病脾虚,痰浊困之,或久病及脾,运化失司,气滞于中,水湿不 化,或复加情志、饮食所伤,往往又兼气滞、痰湿、食滞等,表现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在治疗上,  虽有脾虚,但如气滞明显,一味补之,往往滞气生满,导致滞痛、胀满等症加重;气虚夹滞,食积  难化,如一味补气健脾,影响消导,反加胀痛;又如脾虚夹湿,或痰浊阻中,虽病由脾虚不运所致,临证如不细察舌苔,急于进补图本,过用甘腻之品,则反滋脘痞腹胀,甚至厌食、泛恶;再如  中焦脾胃气虚,兼见湿热,或胃火内炽,或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或脾胃伏热内蕴又兼脾虚之象,  这等虚实寒热错杂之证,不能只见其虚,忽视其实;只重其本,不顾其标。如误用补法,或甘腻  滋湿恋热,邪不易撤;或益气生火,助长其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

      上述仅属举例,临床上尚有更多复杂的情况。因此胃病虚证之用补法,不仅要“先其所因,  伏其所主”,针对病因治疗,还要权衡标本缓急轻重,或先祛邪而后补虚,或补泻兼用。

    胃病之使用补法,一般只限于下述几种情况。一是脾气虚弱,中气下陷,症见腹胀作坠,食  后不化,形瘦纳少,或伴内脏下垂等,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升  阳;配升麻、柴胡以助升提;当归补血;陈皮、枳壳、香橼皮、佛手、大腹皮等助其通降,使补中有  通,升中有降,脾阳升发,胃气下行,清升浊降,虚实更替,不使壅塞通降之路。二是脾胃阳虚,  症见胃脘冷痛,或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缓,舌淡,脉沉细等。此时当以辛甘或  甘温,建中通阳以缓其急,方用黄芪建中汤加良姜、金铃子、延胡、陈皮等。三是胃阴不足,症见  胃脘灼痛或隐痛,口干纳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常用加减益胃汤治疗,以沙参、麦冬、石斛  甘凉濡润,养阴生津;白芍、乌梅、甘草酸甘化阴,酌配金铃子、香附、丹参以行气和血,舒肝止 痛。 

     至于胃病之虚实兼夹,多着重祛邪,主张先治其标,使胃复通降,脾得健运,从而食进胃强,  水谷得以充养,则不补自补,脾胃自能恢复正常功能。不早用补剂,是防止祛邪不尽,窒塞脾胃  升降气机。例如脾虚兼气滞,先用香附、苏梗、陈皮、香橼皮、佛手、枳壳、大腹皮等行气通降,虚  证明显才用党参、炙甘草顾本;脾虚中焦湿浊不化,常用藿香、佩兰、川朴、清半夏、茯苓、滑石、  通草等芳化淡渗,脾虚明显才加山药、扁豆、苡仁等运脾助中;脾虚夹有食积,则先用鸡内金、枳  壳、陈皮、莱菔子、制大黄、谷麦芽、胡黄连、吴萸等消导化积,如脾虚明显才加太子参、白术等消 中兼补。

      胃病之治法,应着重于“通”,补法亦需寓通。正如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  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 

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朱丹溪说过,“痛无补法”,“诸痛不可补气”;但后来他又说:“脾虚正气不行,邪着为病„„ 若不补气,气由何行?”朱氏通过临床实践,认识上有了发展。董氏主张治胃宜通降,即使有可  补之征,也要遵守如下三个原则:一是确属虚证,而且虚可受补;二是要补之得当,补之得法;三  是要补中兼通,反对漫补、呆补或壅补。            第四卷33 ####   二、要识误补之弊  当前在中医内科临床上,不少医生喜欢运用补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吃;二是因为 补法为医者所喜用。当补则补,补之恰当,通过补法补药使病家恢复了健康,这是符合中医“虚  则补之”的原则的。但是也常常碰到某些病家吃了补养药,不但对身体无益,而且感到不舒服,  甚至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叫做误补,误补大致有这样两种:         (一)不当补而补  

    不是虚证而用补药,或虚人邪浊尚盛不能运用补法而补之,均属不当补而补的范围,会引  起种种不良后果。具体地讲,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大实见虚候”:病属实证而出现某些虚证的症状,误认为虚证而用补法。临床上有些热  性病,积热在中,脉象反而细涩,神昏体倦,甚则憎寒振栗,欲盖衣被,很像虚寒证,但同时伴有  唇焦口燥,便秘溺赤等候,这与真虚是有根本区别的。此病本应用白虎承气清热通下之剂,若  误投补益之剂,药用人参、附子等品,犹似火上添油,为害不浅。 

     2.体虚受邪:病者平日体质素弱,又感外邪,邪势方盛,高烧不退。本当应先清解(或疏解)  祛邪,然后再行补虚,若医者不分轻重缓急,不别标本先后,用参芪骤然补之,结果事与愿违,  “闭门留寇,助长病邪”,致使热象更高,胸腹闷满,大便闭结,神烦不安,甚则昏狂谵语,病症更     重。

      3.痰湿素重:痰湿之生,常由肺脾气虚引起,但痰湿均为浊邪,往往有碍于脏腑功能的正常  活动。痰湿壅盛,充斥体内,可以出现各种症状:咳嗽痰多、喘急胸闷、精神疲倦、头晕目花。有  些精神病,中医认为是痰浊阻滞(痰蒙心包)引起的。痰浊为病虽然是肺虚脾虚产生的,但治疗  此病,亦不能骤用补法补药,必须先化痰逐湿以祛邪,然后再用补法,以防止痰湿再生。若

补之太早,非但不能复正,反而使痰湿胶结不化,日久难愈。

      上面三种情况,前一种是属于不虚而补,后两种是属于虚不受补。在临床上有很多病人是  虚不受补的,例如肾阳虚损及脾阳虚的病者,伴有局部或全身浮肿的,亦不能一开始就用补法  补药,若误投补药,则会越补病情越重。         (二)补之不当

      前人认为运用补法补药,应当“分气血、辨寒热、知开阖、分缓急、别脏腑”。如果气血不分,  寒热不辨,主次不明,五脏不别,乱补一通,或者重虚轻补,轻虚重补,诸如此类,补之不当,即使  补了,对病情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补之不当临床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气血不分:气虚补血,血虚补气,阴虚补阳,阳虚补阴,都是属于气血不分。气虚补血,血  虚补气,这同补血药中加一些补气药,补气药中加一些补血药是根本不同的。阴虚补阳,阳虚  补阴,这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是有本质区别的。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阴阳互根,气与血,阴  与阳,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又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气虚有气虚的症状,血虚有血虚的特点,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都各有侧重的一面。以阳虚为  例,如临床有些心脏病之属于阳虚者,其阴必偏盛,所以常出现心慌气短,大汗,甚则四肢厥冷,

        第四卷34       #### 

  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大或有结代等症。此时心阳式微,欲有阳亡厥脱之变,理当重用参、附、  桂、姜等药,以益气回阳为急,若不补其阳而误补其阴,就会导致阴之过甚,而“重竭其阳”,使阳  虚加重。临床亦常遇见一些心脏病患者表现为阴虚的,阴虚者阳必偏盛。因此出现的症状与上面阳虚者不同,而见心悸烦乱,面赤颧红,口燥舌绛,脉象细数等症,此乃心阴为火所灼,水火失于既济,真阴枯竭在即,理当重用生地、丹参、麦冬、丹皮、芍药、生牡蛎、龟板、地骨皮等品滋阴潜阳,凉营除烦为急,若不补其阴而误补其阳,岂不等于火上添油,必然使阳气更旺,阴虚更  甚,越补病情越重。

      另外,气虚补气,用四君子汤主之,还必须了解《内经》上讲的“少火生气”的道理,在补气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