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兰之声||《潍坊的味道》作者:陈光 朗诵:罗兰

 罗兰之声 2021-04-08

点击上方"罗兰之声"订阅

佳作欣赏

潍坊的味道

作者:陈光   

配乐:冰儿  朗诵:罗兰

        潍坊古称潍县,是一个有着四百年历史的老城。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此做过县令,近年来以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而闻名世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名吃数不胜数,潍坊味道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潍坊的味道,远近闻名的当属潍坊“朝天锅”,它真的可以让人垂涎欲滴、欲罢而不能。

        潍坊“朝天锅”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当时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有商人便在路边在架起大铁锅,煮一些价格低廉的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香气扑鼻,赶集的人围着锅台就坐,掌锅师傅根据顾客要求,把肠、肚等切碎,放在早就烙好的面饼上,撒点盐末,卷成火筒状,递到顾客手中。同时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醋,供顾客食用。赶集者吃着饼卷肉,喝着老汤,蛮有滋味。只要买了一卷饼,汤就随便喝,不要钱,可以吃自带的食物。因其经济实惠,深受群众欢迎。由于铁锅无盖,所以人们戏称为“朝天锅”。

        这种民间的“朝天锅”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当时我在县里工作,每年10月上旬小麦播种完毕,县里集中半个月时间进行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几万农民上阵,规模很是宏大。每到这时,聪明的商家便倾巢出动,把一个个的“朝天锅”开到了工地上。民工方便,商家发财,一举两得,大家都高兴。

        在此同时,这“朝天锅”摇身一变,由“下里巴人”成了“阳春白雪”,竟然进了星级大酒店。那是1986年,四星级的潍坊鸢飞大酒店在二楼开了一个房间,新上了“朝天锅”,只不过是把“铁锅”变成了“铁桶”,把“土灶”改成了“气灶”。一时间名气大振,高朋满座,不少大佬慕名而来,着实火了一把。
        聪明的潍坊人抓住机遇,让“朝天锅”加工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用材:必须用鸡肉、驴肉煨汤,以全猪为主,猪头、猪肝、猪肺、猪心、猪肚、猪肠、全鸡、四喜丸子一样不能少。配料:甜面酱、醋、酱油、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盐、香菜、香油、青萝卜条、疙瘩咸菜条等十几种。葱丝、萝卜条、咸菜丝要切得长短一致。加工过程:所有材料必须清洗干净,猪肠要翻过来,用盐和小苏打反复揉搓,多次清洗,确保没有异味。清洗干净以后,先用开水烫涮,再放入老汤锅中,煮肉严格掌握火候。食用时,食客们坐在特制的餐桌周围,桌中央有一口直径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锅,锅口与桌面齐平,锅底有特制燃料。各种配料摆在锅的周边,可以转动,供客人选用。圆桌有一缺口,服务员在缺口处,根据客人的要求服务:将锅内的肉捞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尝。盛出锅中的肉汤,倒入客人碗中,由客人自己加入小料后享用。

        “朝天锅”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汤清淡而不浑浊,加以薄饼配用,其味无穷。很多吃过“朝天锅”的朋友对于那种唇齿留香的感觉总会念念不忘。 近几年,随着快餐业的兴起,潍坊“朝天锅”也与时俱进。在很多宾馆、饭店,“朝天锅”设在后台,顾客已经不用再围着大锅就餐,随意点几种饼卷肉,再来一碗肉汤,就OK了。

         能与“朝天锅”相媲美的,是潍坊的“肉丸子面条”。自古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肉丸子面条来,老潍坊人立马会挺起胸脯、眉飞色舞!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到潍坊工作时,听到有人把肉丸子面条说得神乎其神,我以为他们是在吹,直到有一次和一位地道的城里人谈起来,才知道什么是正宗的潍坊肉丸子面,后来的现实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肉丸子面条原来是潍坊一带的民间饭食,是庆祝生日的必备食品。一般由家庭自制,在市场上、酒店里见不到。对很多老潍坊人来说,记忆中都有生日当天吃一顿肉丸子面条的场景。

        正宗的潍坊肉丸子面条,要用猪肉、淀粉、鸡蛋、葱、姜、香菜、咸香椿、咸胡萝卜、蒜泥、酱油、盐、味精、香油、鸡汤、八角、桂皮、醋、辣椒油、水发黄花菜、水发粉皮等20 多种材料。

        做一碗正宗的肉丸子面条,要经过五道工序。第一步是做丸子。猪精肉剁碎,加葱、姜、花椒水、盐、香油、味精、淀粉、酱油、鸡蛋调匀,做成直径约5厘米的丸子,油炸致金黄色,上锅蒸熟。第二步是制卤子。先煮鸡汤或骨头汤,放入八角、桂皮、葱姜,然后用葱、姜、五花肉片爆锅,加入已经煮好的汤,再放盐、白糖、味精、酱油、花椒油,开锅后,捞出肉片和杂质,放入切成方块的水发粉皮。第三步是备小料。水发黄花菜和香菜切段,咸香椿和咸胡萝卜切末,备好蒜泥与醋,肉丸子切成半厘米厚的小片。第四步是煮面条。要用新鲜挂面,大火煮开,小火煮熟,捞出清水冲凉。第五步是装大碗。面条盛到大海碗里,放入肉丸子和各种小料,舀上卤,倒入蒜泥和醋,大公告成。

        普普通通的一碗面,竟然需要20 多种材料、提前几天筹备。原本用来为本家老人祝寿的普通面条,还要给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送一碗去,让大家一起享受美食,分享愉悦,渗透出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肉丸子面条这一民间小吃,已经远远超出了食品的范畴,成为潍坊本土特色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后,潍坊的肉丸子面条迅速走出千家万户,进入大市场。潍坊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正宗潍坊肉丸子面条”的幌子,这一民间传统小吃,已经成为新老潍坊人的快餐食品。外地人来到潍坊,也必须吃一碗肉丸子面条。每当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饭桌,看到面条挺拔滑润,卤子醇厚鲜香,不管大人小孩,谁也顾不上说话,三下五除二,一碗肉丸子面条进肚,大汗淋漓,唇齿溢香,不禁大呼过瘾!

         与肉丸子面条形状和味道相似、同样有些名气的另一种潍坊名吃是“鸡鸭和乐”。据说起源于山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河漏”是用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本是农家日常食品。潍坊人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面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其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
        “和乐”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面条。普通面条的原料是小麦面粉,“和乐”是小麦面粉与淀粉按十比一的比例调和而成,口感更加细腻、滑溜、清爽、筋道。普通面条是用刀切出来的,有棱有角,“和乐”则是用一种专用工具,硬是将面生生的从工具的眼里挤出来,呈圆柱型。煮好的面条要迅速放入冷水中浸泡,进一步增加面的筋道, 

        一碗好的“鸡鸭和乐”,关键是一锅高汤加10种配菜。汤是鸡鸭汤,用柴鸡与水鸭各一支,当天熬制。鸡是散养的老母鸡,味道鲜,能撑得住长时间的熬制而不松碎。老母鸡先下锅炖,半小时后放入鸭子,因为鸭子容易烂。中间加葱姜去腥味,其他东西一概不加,保持原有鲜味。煮好的鸡鸭汤油黄金亮,香味扑鼻。
        配菜十种,荤素都有,很有讲究,可见功夫,寓意十全十美。鸡丝,祛邪;鸭丝,补虚;芫荽梗,消炎通气;甜蒜,消除积食。还有咸香椿芽、咸胡萝卜、咸韭菜、鸡蛋皮、憨肉、蒜泥,诸料相辅相成。
        万事俱备,冷水中将面捞出盛于大海碗中,放入配菜,浇上浓郁鲜香的鸡鸭汤,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白绿红黄煞是好看,酸甜咸鲜五味俱全,色香味形样样不缺,面条筋道、柔韧有劲,肉香汤醇、味道鲜美,确实别有风味。

        几次去日本公干,在东京、大阪等城市的街头,看到了“和乐”的招牌,非常标准的两个汉字。进门去看,是与潍坊的“鸡鸭和乐”大致相同的一种快餐,据说也有悠久的历史。我很惊奇,也很欣慰。我不知道是潍坊的“鸡鸭和乐”传到了日本,还是日本的“和乐”变成了潍坊的“鸡鸭和乐”。但我知道,这“和乐”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味道!
         潍坊还有一种名吃叫“肉火烧”,与其它地方的“肉烧饼”“肉夹馍”不同,在整个山东地区远近闻名,妇孺皆知,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肉火烧虽小,真做好不易,有很多诀窍。
        潍坊“肉火烧”的肉馅非常讲究。把上好的五花肉切成丁,用浓花椒水浸泡、搅拌腌渍入味;然后加大葱及适量的大姜、精盐、香油、海米、木耳、鸡蛋糕拌成肉馅。如果用机器打成泥,纤维就破坏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潍坊“肉火烧”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酵母溶于水,加面粉揉成非常均匀、非常稀软的面团。盖保鲜膜发至2倍大。面一定要软,否则考出来的火烧面皮太干,口感不好。
        加工的案子一般用白铁皮做面板,既平滑,又避免油渍渗漏。将一块面团拉长压平,抹上油酥浆,卷起来团成火烧剂子,放在手心压扁,把肉馅用力往里塞,多多益善。然后收边捏死,用手拍成饼型,收口朝下,一个个放在炉子上烧烤加工。
        传统的肉火烧用炭火炉烤制而成,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人熟知。传统火炉用砖块或土坯砌成,一米多高。顶上是圆形鏊子,下面是封闭的环状炉膛即烤箱,炉壁用粘土做成,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炉膛中心是圆形的火炉,里面烧着大小均匀的无烟煤块。肉火烧要经历油煎和烤烘两道程序。软软的火烧用手托着放到鏊子上,煎至两面起硬皮,再用叉子放到下层炉内烘烤。炉膛内摆放十几个火烧,师傅不时掏出翻看火烧的成色,根据生熟程度用铁叉子不断变换角度。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翻烤,火烧馅里的猪肉往外滋滋冒油,香味就在空气中弥散开来,浓浓的肉香透出烤炉,引得食客胃口大开。整个过程十分钟完成,时间短了不熟,时间长了易干。
        刚出炉的肉火烧呈碗口大小,呈金黄色,因热气和肉馅充实而饱满,圆滚滚的看不到捏合的痕迹,散发着面香、馅香、火燎香。咬一口,滚滚烫,喷喷香,让人不禁感叹制作者手艺之精良。

        火烧铺一般临街而建,几张小地桌,几个小马扎,就地一坐,几个肉火烧,一碗豆腐脑,瞬间下肚,好不舒服!随着需求的增加,传统的炭火炉已被煤气火炉和电烤炉所替代,而火烧的馅也变成多种多样,有辣白菜、芹菜肉、青椒火腿、茄子、菠菜、豆腐等等多种多样,满足了食客们不同的口味需求。唯一遗憾的是价格,七十年代肉火烧每个8分钱,八十年代一毛二,前几天回潍坊探亲,专门去吃肉火烧,每个已经三块五了。
        与肉火烧齐名的还有潍坊“杠子头火烧”,其实就是一种纯而又纯的硬面火烧。正宗的杠子头火烧,制作过程非常严谨。原料是一斤面粉加三两水,用手和面很费劲,根本揉不成团。店家便在作坊的墙上掏个洞,将胳膊粗的枣木杠子一头插进墙洞,一头用手加身子摁住,在案板上反复按压揉面团。用杠子揉面是力气活,要由壮汉上阵。按压好的硬面团揪成剂子,放进木制的圆形“模子”里按压成型。进炉前先烘十分钟,再将火烧的周边划上几刀,使其烘烤后形成裂纹,这是杠子头火烧好吃的秘诀。从和面到火烧出炉约需一小时。这种用杠子揉面的火烧就得名“杠子头”。
        “刚子头火烧”周边厚里面薄、中间隆起,每个约半斤左右。刚出炉的火烧外焦里韧,香气扑鼻,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可以长期存放,几个月不坏。

        把杠子头火烧用手掰碎,或者切成片,葱姜爆锅,添水加入肉丝、鸡蛋、木耳、青菜等,烧开后放入火烧。一大碗热腾腾的肉汤里漂着火烧块儿,汤味鲜美,火烧柔韧,趁热吃别有一番滋味,这就是有名的“烩火烧”。
        七十年代刚到潍坊工作时,只有20岁,还是“单身汉”。不时到本地同事家里串个门、吃个饭,很快我就发现了老潍坊人的几个特点,一是对我们这些“乡下人”普遍很热情;二是大都是女人当家、男人做饭;三是觉得有点“小气”,就那几样菜,不大值钱。后来时间久了,特别是知道了潍坊的历史之后,也就释然了。

        潍坊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便以小手工业发达著称,以“二百红铁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于世,有“南苏州、北潍县”一说。 文化总是与经济密切相连,风俗习惯自然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小手工业者创业艰辛,但收入并不高,因此,善于精打细算、勤俭持家。这些特点便在“潍坊的味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普通潍坊人,家家都会做二十多种荤素搭配、调味纯正、清淡可口、很有特色的小菜。

        虽是家常,却有典型的潍坊特色,口味独特、有的还有故事衬托,就更增加了诱人的魅力。如:炝芹菜、炝土豆、焖藕、麻汁杂拌、芥末鸡、猪头肉拌黄瓜、硬炸五香肉、哑巴辣椒等。

        说起这哑巴辣椒,潍坊本地人都知道,是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俗名萝卜辣椒,因是一位本地哑巴老人最早制作而得名。潍坊本地萝卜色青、茬细、脆生、味甜,是著名的水果萝卜。用这种萝卜做成的哑巴辣椒色泽亮丽、口感清脆、清香微辣,让人百食不厌,低廉的价格优势也让它成为潍坊寻常百姓家中的常菜。
        那猪头肉拌黄瓜也是有来历的。相传当年潍县县令郑板桥喜欢吃这道菜,所以潍坊人管“猪头肉拌黄瓜”叫“正半(郑拌)”。卤制的猪头肉很多人喜爱,可是单独吃比较油腻,加上清爽的黄瓜拌一拌就解决问题了,爽口不油腻,营养也丰富,有清热解渴、利尿消肿之功效,常吃还有减肥的作用。

        还有许多网上宣传的潍坊名吃还有很多,如临朐全羊、诸城烧烤、高密炉包、安丘金丝面、寿光虎头鸡,等等,我也曾多次吃过,的确名不虚传。但那不是地道的潍县菜,也就不是正宗的潍坊味道,恕不一一介绍了。
         勤劳智慧的潍坊人创造了潍坊的味道,潍坊味道的确有着许多独有的特色。因为独特,所以深刻。只有深刻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为潍坊味道过去的辉煌而骄傲,期望潍坊味道在一个新的时代里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贡献。期望潍坊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走在山东前列,潍坊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永远!
 
                        2019年9月22日于泉城

作者

陈光:汉族,1956年11月生,山东寿光人,  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大学文化,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菏泽市委书记。

朗诵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

往  期  精  彩

《母亲的味道》《诸城的味道》《一种别样的幸福》

罗兰之声用声音传播真善美!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罗兰之声 原始ID: 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邮箱:1946163792  @qq.com

第 960 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