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千古之问,释万世之谜——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道德经学用 2019-10-18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将回哪里去?自古以来,这个看似玄妙的提问,一直是宗教和东西方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虽然众说纷纭,但最有说服依据的答案,我认为在《道德经》中早有论述。

说起《道德经》,很多人都觉得其文字既引人入胜,又深奥难懂。虽说都知道这是流传千古的警世之言,但难免却又让人心存疑问:“无中生有”是宇宙生命的真相吗?老子是怎么知道的?譬如《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高屋建瓴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那天地怎么样才从“无”中开始的呢?在现实的观念里,“有”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何况这个“无中生有”,在世俗流传中,可是属于指责谣言一类的贬义词。其实所有的责疑,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经藏,一旦进入,智慧之源将如同涌泉滔滔不绝。

首先,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对宇宙世界无穷的奥妙,就产生了各方面不断的“观”和“照”,这其实是一种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上古方法。伏羲的“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从一画开天地,进而产生了穷通天地世界的《易经》。一幅涵盖无穷宇宙现象的太极图,凭借肉眼是无法描绘的,但老子就能够在“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其复”的极致深寂中,“观照”和证悟到了宇宙天盘的运行,以及世界万物生成的规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独有偶,佛门心经同样也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说法,由此可见“无”和“空”的认识,都来自于“观照”之中。

今天的现代科学,同样无不因为有了“观察”,才有了感知和发现;有了发现,才开始有了创造;有了创造,又产生了不断的追求和探索,科学虽然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理论证明,但是一次次新的科学的认证,又推翻或者修正了前面的科学理论: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研究发现,开始了解到宇宙中的所有东西原来都是由能量构成,物质只是虚无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一种“纠缠”和“叠加”状态,这又导致牛顿的宇宙物质理论崩塌,一个绝对真理,又变成了相对真理……可见“科学”同样只是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门“学科”。

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要想打开宇宙世界“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只有一个方法:“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为什么现代科学对生命的形成,深入研究下去,到今天会形成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正因为现代科学,至今都只是通过“有”来“观其徼”,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确实观察、分析、解决了许多表象的问题,而几乎完全忽视了通过“无”来“观其妙”。所以现代科学的“观察”,完全不同于圣贤那种无知无欲、无我无为的“观照”。所以,老子是在“致虚极守静笃”的“观照”中,才发现了看似虚渺的“无”,和真实存在的“有”两者,是本来就不可分割的同一“体”、“用”之“道”。所以老子明确指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个“玄”不是迷信,它既是深奥难测,又是黑而难明,如同宇宙世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那个“黑洞”一样。而“玄之又玄”,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合二为一”的方法,从主观意识和客观现象两个角度的汇合,才能打开宇宙世界的“众妙之门”。19世纪现代科学的全新理论量子力学,从开始到今天,不就是在一步步印证着老子这种方法论吗?这种既尊重事物表象的“有”,并从细微的剖析每一件事物过程中,再去透彻表象;又用超越常规的“天人合一”,去“观照”那个直达本源的“无”。所以我觉得量子力学研究,就如同《道德经》中那个“玄”字,最终能够破解宇宙人生之迷。这也是我们每个要想了解生命真相的兴趣者,需要用心去参悟的。

说到“参悟”,大多人眼前就会浮现着“打坐”,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史实记载,唐朝御使薛简问惠能大师说:“京城里面许多高僧大德都在这样说'一个人要想得道的话,必须要坐禅习定,如不是因禅定而得到解脱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句话对吗?”惠能大师回答“道在心悟,岂在坐也!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六祖见学人打坐时,认为这是执着、是刚强不化的下根之器,亲自拿着棍子把他们打起来,直接指出要学“頓超法门”,想靠渐俢坐禅,与大智上根是相违背的。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法身和慧命,有人“唯我是从”,有人“唯师是从”,但是佛陀却一再告诫我们要“唯法是从”,以此可知,一个人学到什么层面上,才可能去体会觉知那个层面的东西,只有觉悟了“诸法皆空”,这种禅定才有真正认识宇宙世界的作用。

另外佛门中也讲“无”,虽然也能说是“同出而异名”,但其一般更多泛指万事万物的实相,皆是一个由五蕴之“心”而产生的幻象,这种所谓的“相”,也并非实有,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佛家其核心更在于一个“空”字。所以严格的说,老子说的这个所有生命万物起源的“无”,与佛教讲的“空”,还是有所区别的,毕竟“名可名非常名”。

那么,在我们普通人身上,有没有一把能够打开宇宙世界奥秘大门的金钥匙?有!老子就在《道德经》第10章,就很好的启示过我们每一个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我个人觉得,这里所说的“营魄”,在“道”就是“无”和“有”;在生命就是指“魂”和“魄”。“抱一”和“无离”,更是明确告诉我们,“营”和“魄”这两个本来不可分割的、圆融的阴阳互体,只有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成为生命完整的认识。在《道德经》的不同版本里,还有“涤除玄览”一说,但不管是理解为摆脱已有的感官认知经验,如何达到“不出户知天下”,还是理解为从“道”的本源上去认识。总之“涤除”,是洗涤去污垢。“玄鉴”就是通过心灵无内无外、清静虚灵的镜子“观照”。可见,老子这一句“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应该是在明确的告诉我们,所谓想用洗去心灵尘埃的那种智慧,“观照”最多是一个进入的过程,最终只有连这种所谓“观照”的“心”都没有,才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真正无知无欲、虚灵无碍的圆融境界!可惜,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能相应达到这个境界呢?

作者:茆国良(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