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昵称32901809 2019-10-18

今天我们读中国绘画史,特别是山水画史,董源必定是浓墨重彩的一位艺术家。中国山水画脱胎于中国人物画,历经唐代的青绿山水,至五代“董巨荆关”传统的建立,中国山水画才算真正意义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而“董巨荆关”传统又分为两个派系,这大概是中国画第一次出现流派。以“荆关”二人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董巨”二人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成为了影响中国山水千百年的两大山水画派。

不过,在北方米芾之前,董巨画派并不受认可,作为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祖师爷,董源鲜少见于北宋米芾之前的画史,荆关则更受画史的青睐。董源原本为南唐画家,入宋之后由于包括政治原因在内,董源始终不被重视。宋初刘道醇所作的《圣朝名画评》以及《五代名画补遗》中,甚至都没有出现董源的名字。郭若虚所作《图画见闻志》中虽然对董源有所提及,但是实在是过于简单了,对董源的山水画,郭若虚只评“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在《图画见闻志》中,郭若虚对李成、范宽、关仝等人推崇备至,却唯独对南唐的一些画家(包括董源在内)有意识的忽视。在郭若虚等人的眼中,董源始终是一个边缘性的画家。

至米芾,大概是要为自己的米家山水找到源头,故而米芾开始重视并推崇其了和自己山水风格相似的董源山水。于是乎,米芾在《画史》载:“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他。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由于米芾的大力推崇,董源逐渐进入了画史的舞台中央。后世的“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以及明代的董其昌、沈周、文徵明等人,无不宗法董源传统。董其昌的南北宗理论虽说王维是南派山水的开创者,但遗憾的是今天没有王维的画迹,故而,董源便成为了有画迹的南派山水祖师爷。而董源的《潇湘图》则是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五代董源《潇湘图》

一、《潇湘图》: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这是南朝山水世人谢朓的诗作《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董源《潇湘图》本没有款印,董其昌根据这首诗中的画意给这幅作品取名为《潇湘图》。当然,在这里,“潇湘”并非是指湖南的潇江与湘江。关于潇湘的典故,在这里就不用赘述了。但是,“潇湘”却因为这典故而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潇湘意象”,即指隐逸思想、避世哲学。而在董其昌所题的《潇湘图》中的“潇湘”,则泛指江河湖泊密布的地区。从图卷中可以看出,董源所画的正是一派江河湖泊密布的南方山水之景。

《潇湘图》展现的是一派平远的南方山水之景。山的部分与水的部分各占据画面一半的位置。细细品读这卷作品,我们不会感受到北宋早期与中期山水中的阳刚之气,而是一份平静与宁和的气息洋溢在画卷之中。这就是董源所代表的南方山水与荆关所代表的北方山水在视觉上的不同之处。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局部1

画面右起画延伸至江水中的滩涂。只见滩涂附近水草风貌,江岚迷蒙,一种水润的效果在画面中弥漫。滩涂前后共计画有八个人,站在后面的三人,为三名女性,衣着华丽,想必是富贾大户的女性家眷。而在最前面的共计五个人,站在最前面的一人作作揖拜别之状,后面跟随者四名吹奏着乐器的仆人。

沿着最前面的人物视线向前推进,只见江面上有一艘小船,船上前后各有一名撑蒿的船夫。而穿中间端坐穿着红色与黑色衣服的两人,两人旁边各有一人,大概是跟随的仆从。中间两人共顶一伞用来遮阳。显然,他们是在与岸上的人告别之后的离去。而岸上的人则是在送别。有人所这是一幅迎客图,但我更相信这是一幅送别图。从董其昌所引用的南朝山水世人谢朓的诗作《新亭渚别范零陵云》也可以得出这是送别图的结论。只能说,古人在送别中,也是极富仪式感的。

在滩涂上方有一大片湿地,湿地以淡墨皴染表现,将南方湿润的山水特点表现了出来。湿地上的吹草或浓或淡以点皴表现。“点子皴”也是董源独创的新技法。安岐《墨缘汇观》说:“世传董源画多作麻皮皴,惟此二卷俱用点子皴法。”这其中一卷便是指《潇湘图》。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局部2

湿地的上方,隐隐约约中以淡墨线条表现了前前后后六艘小舟,舟上各有船夫一名。通过这里的几艘小舟,可以想见这是一条人际活动较为频繁的繁华流域。几艘小舟的上方是一座山势相对来说较为平坦的山峦,山峦的右边向远处延伸而去,水染的感觉再这里构建成了一派南方水润迷蒙的效果。从远处的山坡向左上方看去,山势变得更加明润起来,在这里,董源既用了自己最为常用的披麻皴,同时也以更具个性的“点子皴”来表现出了山石的质感与山中的草木形态。墨色上的变化也格外有节奏和层次。

南方的山与北方的山不同。南方的山多有小山峦汇聚成一座大的山峦。而北方的山峦的整体感更强。在这里,董源笔下的山峦如同一座座独立的小山峦相互依偎在一起。而让山峦得以紧密联系的是山下方的基线。

画面中间有一片被山围绕的水湾。水湾曲折回绕,水草丰茂,温润清丽。水湾岸边有许多点染而成的湿墨点,或大或小,或浓或淡,或疏,或密,如同一片桃花源般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再向左边看,画有密林一片,而掩映在密林中的是一座村落。显然画家还没有完全脱离与唐山水中的比例关系。房屋的排列并没有形成整齐划一的效果。我们知道,在许多山下的村落,建造房屋并不会追求整齐的效果,而是依据地形而建造房屋。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局部3

密林的上方,两山之间的山坳出形成了一团山岚,山岚的表现进一步强化了南方山水的湿润效果。而且,这种湿润感与郭熙《早春图》中的烟岚效果还不同,董源在这里赋予烟岚更多更丰富的迷幻色彩,且烟岚与周围的环境也并不十分分明,而郭熙《早春图》中的烟岚,显然与周围的山有着分明的界限。

密林下方,延伸出来的山体部分,成了附近村民的捕鱼活跃场所。画面中十个人正在结网捕鱼,这张网被拉成一个圆形,其中五人分别在水中拉着网,其中间一人正游向同伴身边帮忙,大概是遇到了什么突发情况亟需人手。这种捕鱼场景在南方生活的人会有一定的记忆,特别是江浙以及湖广一带江河湖泊密闭的地区。这些地区与沿海地区不同,沿海地区的人可以完全依赖打渔为生,而这些依靠江河湖泊地区的人,打渔只是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同样会耕种自己的土地。画面的最左边,一艘船上有两名打渔者。船身右边的一人手中拿着捕鱼的网,他正和身后撑杆的人交谈着什么,似乎是在指挥着撑杆人如何选一处上佳的位置撒网。

整幅画卷呈现出来的是一派极富生命热情的景象。右边的送别与左边的捕鱼主题构成了一幅精彩的南方山水画的温情故事。这里有官宦富贾充满仪式感的送别,也有普通村民热闹淳朴的捕鱼生活。看这幅作品,其中的生命热情与仪式感总是令人感动不已。它不像北宋早期山水中那种绝对的自然景象,也没有北派山水中那种庄严肃穆的压迫感。在《潇湘图》中,所见所感的是回到人间的山水,是烟火气的山水。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局部4

二、诗意山水里的烟火气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王维是唐代极富盛名并影响后世深远的山水诗人,其所创造的山水体式具有一种独特的画卷之美,故而,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赞誉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显然,笔法上继承了王维山水画特点的董源,将王维的这种诗意山水着重表现了出来。

这种充满诗意的山水画是北方山水画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很难表现的。如果说北方的山水画如同深邃的哲学,那么南方的山水画便是浪漫的诗歌。王维是南方诗意山水画的创造者,但是董源是目前我们有画迹可见的开创者。

诗意山水画让我们回到了人间去观照宇宙自然,而不再是以仰望的姿态去看宇宙自然。人的生命在这里显然更富鲜活性,虽也是点景式的人物,但是人物却是山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在《潇湘图》中,如果没有送别的人物以及捕鱼的村民,这幅作品的趣味性几乎为零。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局部5

董源唤醒了人的重要性,人在自然山水面前不是卑微的渺小的,而是独立的可创造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人生命的温度让山水也拥有了温度,山水不再是威严森然的,而是一派清丽温润的。从这个角度看这幅画,画面中所呈现的“送别”场景,便是艺术家用人的生命温度去观照自然山水的温度。在元代文人画兴起并走向高峰的时代,这种生命的意趣,便成了文人画的核心主题。没有了这种“生命意趣”的文人画,便不再是文人画。

对这幅画的价值,董其昌评得最为贴切:“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风,此卷尤奇古荒率。”对董源的《潇湘图》,明代画家、收藏家张丑更是直言其喜爱:“北苑新图师造化,深融豪迈数潇湘。堂堂后进还居上,压倒荆关称墨皇。”因此,也有人将董源的《潇湘图》看作是文人画的源头,至少也是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局部6

三、送别,也需要仪式感

梁实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自然是害怕送别的心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里,当好友要离开的时候,总是不忍相送。而朋友前来,总会无限期待地去迎接。但是,“送别”一直是中国绘画与诗歌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显然,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的送别,一种仪式感极强的送别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幅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送别趣味还没有进入到后期文人画时代的独立性主题上。所以,我们看到的画面的内容,除了右半边的“送别”,还有非常真实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在一定程度上,董源所构造的“送别”是另一番诗意的再现。这里的山水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为了某种主题而服务的。而百姓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更具生活意味的“送别”。这也正是令人感动的地方。就如同我们日常中时常所经历的送别一般,具有烟火气,具有尘世之美。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局部7

弘一法师李叔同作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首情深意切的作品,写出了传统中国人的送别仪式感。这大概是今天的中国人很难再去体会的一种情感。

大多时候,我们面对“送别”时,总是疏忽的,甚至于是不情愿的。我们常说“舍不得”,舍不得你走,舍不得告别,舍不得目送。因为在“你”离开后,在告别“你”之后,在“目送”你之后,我们留下的人,常常会感觉到落寞。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篇《目送》的短文中写到了自己目送孩子离开自己去求学的场景。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最令我动容:“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想,这种感受,是每个父母都会有的,也都会经历的。而送别,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却常常因为“舍不得”而草率了起来。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局部8

现实生活中,我们极少会有李叔同笔下所写的那样的充满仪式感的美好送别,更少有董源笔下那份充满仪式感的庄重送别。这些都是我们所遗忘的,所失去的东西。十多年前,我和一位大学同学共同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初来乍到的我们,对这座城市心怀憧憬,然而,现实却并非我们所愿。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折腾之后,同学决定离开了。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坐在这座城市最繁华的一条大道便,看着璀璨的灯光和星空,每人几罐啤酒。那天晚上我很想说“留下来吧”,但终究没有说出口,平日里无话不谈的我们,那个晚上显然少了许多话语。第二天下午,我送他到火车站,并送到了候车厅,那一刻我依旧期待他突然对我说“我不想走了”。我目送他走进安检门,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转角处。回来的路上,我坐在公交车上看着这座城市,再次觉得陌生起来。这是我记忆犹新的一次送别,虽然相隔十余年,当时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看董源的这幅《潇湘图》,只觉让人感到温暖美好。也许,这就是仪式感带给人的不一样的感受。多年前一部《小王子》的小说改编电影让很多人动容,而其中,“仪式感”一词仿佛在哪之后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座右铭。而在这部电影之前的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亦曾被小王子与小狐狸之间的那份极具仪式感的相遇所感动。有些普通的生活,因为有了仪式感,而变得与众不同。送别,因为有了仪式感,而更具温度。

董源《潇湘图》:画如星风奇古趣,深融豪迈数潇湘

董源《潇湘图》全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