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市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做好教育工作

 生财大掌柜 2019-10-18

  百姓满意是办好教育第一标尺

  今年重庆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在广阔的农村,百姓对党和政府最感激的是两件事:一是政府组织送水,存下了救命的水;再一个就是教育“两免一补”,救活了读书的“苗”。

  教育系统作为百姓最关注的一个行业,如何更好地处理供需矛盾、服务群众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赢得和谐局面?重庆市教委的答案是:从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破题开展工作,把老百姓满意作为办好教育的“第一标尺”。

  “信访高速路”让百姓“话有地方说”

  走进重庆市教委第一间办公室,“群众来访接待中心”的牌子显得很朴素。而这间看似不起眼的屋子,却是老百姓心里的“信访高速公路”。

  在重庆市教委工作的干部职工,都知道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彭智勇有这样一个习惯:只要是群众来信,他都要亲自批阅,并要求件件有结果。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在重庆的教委主任信访接待日制度中,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都会有市教委领导轮流接待上访群众。对来访群众实行首访接待负责制,谁接待谁负责督促催办、交办处理,处理结果要向反映人反馈。

  全天候的“主任热线”,则让老百姓随时都可以反映教育情况。自今年9月29日,通过市级各媒体公布市教委主任热线后,受理群众来电3200余次,仅10月份短短一个月时间,市教委就处理了60件公开电话投诉,97%的来电有了群众满意的结果。

  “新闻通气和发布制度”通过媒体将教育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等及时向公众公布,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

  “我们在媒体上公布了40个区县所有的投诉电话,还通过市长公开电话、信访办、直接写信等多种方式接受市民的监督,目的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委负责人称,与去年同期相比,目前接到的投诉电话已经减少了30%。以教育收费为例,据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教育乱收费举报数、案件数、金额数均有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对教育收费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增添“硬措施”让百姓“说了能解决”

  “说了能解决”是问题的关键。重庆市教委主任彭智勇在接受采访时说:“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是要建设和谐的干群关系,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我们工作要努力的方向,有了要求解决的呼声,就要加以整改。”

  中小学招生择校现象,乱收费现象,乱办班乱补课现象,滥印乱发学习资料现象,教师体罚学生和暗示学生送礼现象,教育部门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现象,被人民群众视为教育的6大顽症。为解决好这些问题,重庆市教委明确了2006年教育行风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群众,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主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今年9月,市教委会同市纠风办、市物价局等有关部门,先后派出15个专门调查组,分赴全市12个县市区的100多所中小学,进行督导检查,由此加大了重庆向6大教育顽症开刀的力度。

  为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坚持公办学校公益性原则,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市教委宣布从2006年起将不再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对已改制学校进行清理规范,严厉禁止以改制为名多收费和搞“一校两制”的行为。

  据重庆市委教育工委负责人透露,今年1月至8月,重庆市教委行评办共办结群众来信回复699件,全市教育系统共查处乱收费案件167件,清退违规收费1050万元,4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8名中小学校长被撤职或免职。

  让阳光照在每个孩子脸上

  9月5日,对綦江县北渡中学初二学生高承霞来说是一个让她终生难忘的日子,爷爷刚刚去世,父亲又患重病,没有经济来源的她不得不面临辍学,这对高承霞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家访老师的到来,让她从阴霾中看到了希望:老师告诉她重庆对受灾学生减免学杂费。高承霞终于又回到了校园。

  在重庆,和高承霞同样幸运的还有广大灾区读高中的学生。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9月初开学,所有农村灾区高中的学杂费一律减免30%,14个重灾区、18个贫困区县的学生免50%到100%。由于这个措施,今年开学,重庆的农村高中生没有一人因为受灾而辍学。重庆市级部门统筹2.1亿元资金,对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户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实行资助。同时,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和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勤、补、减、免”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立体助学体系,全市金融机构已累计向3.9万余名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2亿元,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每所学校都办好,老百姓就不用选来选去了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的直辖市,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在推动教育均衡的理念上,重庆市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他们认为,各级财政都是有限的,如果把我们的精力、财力都投入到重点校,这是很不公平的。

  今年以来,重庆开始着力推进基础教育的“五项目标”、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减免、大学城建设、三峡库区移民迁校债务的清偿、素质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教育“八大民心工程”。

  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相对平等的教育,这种起点的公平是实现广泛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重庆加大了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寄宿制工程和“普九”欠债偿还等工程,不断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3.2倍,其中预算内拨款增长了3.27倍。据资料显示,近年来,重庆市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累计安排资助经费3.6亿元,资助学生293.4万人次,对43万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了零学费。

  “我们要不断削减学校之间的剪刀差,每一所学校都办好了,老百姓就不用再选来选去了!”采访结束的时候,彭智勇如是说。(记者黎拥宪通讯员 谭凯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