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药而生的“热点”与“难点”

 生财大掌柜 2019-10-18

  近日,我国部分药事管理工作者出席了由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委员会、河南药学会和河南大学药学院联合组织的热点问题研讨会,就药事管理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了研讨。这些因药而生的问题之所以被人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热点”,更因为它是“难点”。

  热点问题一 药房托管诸多困惑与思考

  背景今年2月,南京市卫生局决定,对全市二级以下的近200家医院实行“药房托管”试点。药房托管,就是将医院药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仍归医院,经营权则交由托管企业,企业接手经营药房,利润双方分成。在政府、医院、托管企业的设想中,药房托管不但能够制止医生与医药代表间的贿赂行为,还可解决因药品销售垄断而导致的药价虚高问题。

  药房托管曾一度被视为解决医院机制问题,甚至是医药分业的突破口。研讨会上,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邵蓉指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药房托管是医药分业或分家的过渡形式,希望通过托管阻断药品利益链中医生和医药代表的联系,杜绝回扣和乱开处方。持怀疑态度者则认为,药房托管后医生拿回扣有可能更方便了。对于一项改革的尝试,显然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但是,邵蓉对这一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与思考之一:托管后,药房可以名正言顺地攫取利润了吗?托管前,医疗机构的门诊药房虽然也追逐利润,但非营利机构的性质使其逐利行为受到政府与社会的监督与制约。托管后,门诊药房的经营权从非营利机构手中交给了营利机构,药房的逐利行为将合法化。因此,若想实现托管的良好目的,必须建立约束机制防止托管后过度逐利。

  困惑与思考之二:药房托管后,是否应该减少医院的药品收益?如果减少了医院的药品收益,医院会通过过度医疗弥补收益的减少。如果不减少医院的药品收益,要想达到降低人民群众卫生负担的目的,就要依靠托管方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百姓的医疗费用,非营利机构没能解决的这个问题让营利机构去解决,这可能吗?

  困惑与思考之三:作为经济组织的药房托管方,会不会有让利于民的自发动机?

  困惑与思考之四:药房托管能割断托管双方的共同利益链吗?医药分家并不是万能的,只要两者有利益瓜葛,部分医生开出的处方就很难合理和客观。

  困惑与思考之五:商业企业托管药房后,如何保证医药商业的良性竞争?托管无异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垄断,要实现托管的改革初衷,既要促进医药商业的良性竞争,又可以满足医疗机构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需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吗?

  困惑和思考之六:如何解决托管中的代理风险(如经营不善、转移资产等)问题。

  邵蓉认为,托管必须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包括受托人的市场准入监督、风险约束和经营行为的约束。

  热点问题二 不可混淆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目录

  背景基本药物是指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人获得基本医疗保健所需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已经颁布了第5版,进入这个目录的药物数量在全球居首位。但其作用在日益减少。目前,进入医保报销目录是企业公关的首选。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吴蓬教授以《基本药物目录与保证农村药品供应》为题在研讨会上报告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基本药物概念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让贫困的人也有药用。选择哪些药物要因地制宜。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许多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基本药物目录应该是分层次的,在为大城市保留全面的基本药物目录的同时,也为社区编制一个药物品种目录。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事管理学教研室承担过一项《中国农村药品供应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的课题。课题组在海南、四川、河南和安徽等省,对乡镇卫生院、零售药店和村卫生室作了调查,发现乡镇和村卫生室药品品种不多,未见到有省级卫生部门审定的“常用和急救用药目录”。调查的20家乡镇卫生院有10家制定了“基本药物目录”。吴蓬认为,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基本药物的概念。1992年我国开始组织修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到1996年颁布了第二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而该目录实际上成为医保报销的药品目录,在选择过程中受干扰很多,把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目录混淆了。其实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和医保报销目录在目的、对象等方面有明显差别。基本药物目录仍是解决我国绝大多数人特别是贫困民众最基本医疗需求的不可缺少的药物。因此,国家应该制定“十一五”药物政策规划,保证向绝大多数人低价供应基本药物,让基本药物的覆盖面达到人口的80%以上。

  热点问题三 国内制药企业生存状态堪忧

  背景国务院联合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启动了医药业专项调研。今年3月,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在海南召开调研提纲研讨会,100多家制药企业表示,医药工业占GDP的比重1995年为2%,2005年为4%,10年翻了一番。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以平均15%的速度递增,去年达到3000亿元,但利润率却逐年下滑,现已不到销售收入的8%。近2/3的国内制药企业生存状态堪忧。

  北京秦脉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王波在此次研讨会上说,我国的制药企业面临着建国以来最恶劣的生存状态。原辅料和能源等不断涨价,药品却经历了17次降价。但是降价后老百姓有没有收益?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有没有减少呢?

  相对于医疗机构,国内的制药企业成了绝对“弱势”。医院控制着药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医院的资金雄厚了,一些医院配置了超过欧洲的高档设备。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药行业的贡献。但是,医院要了药品的利润还不回款,平均回款天数超过180天,无偿占有工业销售资金2000亿元,严重影响了制药工业的正常运转。

  王波说,以4代头孢为例,卖到老百姓手里是170元,而出厂价只是区区12元。应该说没有一个药厂愿意去行贿,但企业也要生存。

  国内制药企业还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欧洲立法限制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国内几大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国际上知名的跨国制药企业都进入了我国,占据了我国重点区域市场和高端产品市场,利润的绝大部分被外资攫取。面对我国未来10000亿元的医药市场,外资企业又要拿走多少?难怪有国内药企老板说,现在到了我们高唱国际歌的时候了。

  国内制药企业的现状不能不引发人们对国家战略安全的思考。如果遇到战争,谁来提供药品?所以国务院研究室联合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启动了大型调研项目,旨在为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生存及产业发展探索一条出路

文章引用自:。(健康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