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美丽画面的背后,隐藏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质灾难!

 胭脂魂 2019-10-18

《战舰“特米雷勒号”最后一次归航》

这是英国杰出画家威廉·透纳(1775-1851)的一幅杰作。透纳擅以光线微妙变化,挥洒出一幅幅瑰丽绝美的大地奇景,被赞誉为「光之画家」。

但是,你看到的只是画面的表象,其实威廉·透纳的这幅画里,还隐藏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质灾难!

艺术发展、气候失调、瘟疫流行……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事件能有多么直接的联系。然而就在现实历史中,1815年的一次突发的地质灾难就让这几条平行的线索不可阻挡地相遇了。

1815年是世界的梦魇!

这一年的4月5日,位于南半球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发生喷发,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苏门答腊岛,都能听到巨响,其规模之大,堪称历史之最。

坦博拉火山的爆发指数达到次高级的7级,灰烬云遍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数十亿的粉尘飘向空中。这场猛烈的喷发到7月才终止,留下了深700米、直径7公里的火山口。火山的高度,从喷发前的4100米,降到喷发后的2851米,造成了92000人的死亡。但,这只是灾难的开始。

这场猛烈的喷发将大量火山灰送入大气,尤其是火山释放的上亿吨二氧化硫,进入了44公里高的平流层,随大气环流遮天蔽日,反射了大量日光,亚洲地区和欧洲、北美等全球陷入饥荒,让整个地球迎来了500年一遇的严寒,连着两三年没有夏天,被称为'无夏之年'。

这场严寒在欧洲恰逢拿破仑战争刚刚结束,酿成了席卷列国的大饥荒,20万人饿死;在亚洲不仅掀起了饥荒,流民还在印度引爆了霍乱的首度流行,疫情绵延世界30年——这一系列灾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当然反映在了艺术上。

威廉·透纳作品

坦博拉火山释放的硫化物在高空凝结成非常细小的硫酸盐微粒,增强了大气对阳光的“瑞利散射”——这种散射对短波长更加强烈,在夕阳西下时明显减弱了太阳周围的蓝紫光,使得红橙色变得格外明显,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营造了猩红的夕阳。

威廉·透纳作品

就是这次的灾害,造成了艺术发展、气候失调、瘟疫流行一并出现的现象。艺术来源于生活,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威廉·透纳在他的很多画中,正是取用了这次灾害带给他的灵感,呈现出一层炽热的金色和红色的景象。暖色天光的日落彩霞,正是火山灰造成的炫丽气象。

威廉·透纳作品

从无夏之年开始,自然界的光线在威廉·透纳的眼中比景物本身更加重要,他将笔触集中到水面、天空和云层中,越来越模糊事物的细节,钟情于大火、风暴、海难等气势磅礴的灾害场面——这开辟了一条特立独行的艺术道路。

《雨水·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铁路》 

该油画描绘了一辆蒸汽火车行驶在梅登黑德桥上场景。

1843年的一天,透纳乘坐一列特别快车,火车飞速前进,窗外倾盆大雨,雾霭朦胧。在征得对面座位西蒙夫人同意之后,他突然打开窗把头伸到窗外,一动不动地观察和体验车外模糊不清的景色,很久才缩回湿透了的身子,毫不介意地闭上眼睛构思起如何把刚刚经历的一切移植到画幅中。一年后西蒙夫人在伦敦的一次画展中看到这幅画,她听到人们议论纷纷,有的指责说:“从来不曾见过如此荒唐的大杂烩。”

西蒙夫人回头对那个人说“我见过”。这幅画的构图和表现确实奇特,与传统画法相距甚远。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这幅画上的雨是用刮刀涂在画布上的污浊色斑来表现的,昏暗的光是从很厚的铬黄色块下透视出来的,画面所描绘的只是一种雨水、蒸汽和速度交混的感觉。画中一切景色虚实相生都在有无之中。

威廉·透纳《月光下的煤港》

如果说法国画家莫奈画过《印象·日出》,那么1835年英国画家透纳画的这幅《月光下的煤港》,可称之为《印象·月出》,它们之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透纳本人在印象主义产生前30多年就曾说过,他的绘画是他的视觉经验的准确体现。他还对一位学画的人说过:“你应当画你的印象。”所以透纳的画就是凭他自己对大自然直接观察描绘出来的,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受。画家凭感觉和印象作画,是绘画观念和画法的又一次突破。

之后,法国杰出的画家、印象派之父,克劳德·莫奈(1840-1926),认真研习了威廉·透纳的技法,画出了《印象·日出》这幅杰作,这给欧洲画坛带来的震动毫不逊色于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在一片剧烈的争议中,欧洲艺术轰然走向了现代,未来两个世纪最重大的艺术变革,已经在19世纪的欧洲悄悄萌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