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这个海岛上有野牛,来历一直不明,牛粪却给出了答案

 雪灵谷 2019-10-18

西沙群岛向来被誉为鸟的天堂,这里栖息着40余种海鸟、1500多种海洋鱼类。有人说,西沙群岛是天女在南海撒下的一串珍珠,东岛便是镶嵌在珠链中的一颗翡翠。岛上有很多原始丛林,林中除了红脚鲣鸟与军舰鸟以外,还有野牛出没,这在中国岛屿上是很少见的。

穿过岛上的茂密的麻枫桐树,就有一群大小不等的野牛在树林间走动。说也奇怪,它们并不怕人,成群的野牛在海边悠闲散步,海风吹起野牛的毛发,泛起一道道黄色的波纹。而在岛的东面,另外一群野性较大,比较怕人,稍微有一点动静便迅速奔跑远去,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01来源:野牛来历之谜

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上,100-300千克的大型哺乳动物,能独立演化出来吗?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东岛是一个很年轻的火山岛,据记载,上万年来已经浮沉至少3次。那么,在这茫茫大海之中的小岛上,这群 野牛到底从何而来?

其一,当地流传下来的传说。公元前2世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西沙,就从广东运来的黄牛就放牧在西沙群岛上,只有东岛的牛活了下来。

其二,说是郑和养的牛。当年,郑和下西洋途经西沙群岛时,在东岛上放养了一些牛。这种说法更加没有历史根据。

其三,李准放的牛羊。1907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带队分乘军舰前往西沙查勘岛屿,带去不少牛羊在岛上放养。

其四,作为运粪工具存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一些海南渔民乘机帆船进驻西沙群岛的部分岛屿,并在东岛成立“鸟粪挖掘组”。渔民从海南岛带来黄牛作为岛上运输工具。

其五,为了改善伙食带上岛的。上个世纪50年代初西沙驻军时在东岛发现了一些野牛,但个个病恹恹的样子,发现这里能养活牛,于是从海南岛运来了一些壮硕的黄牛,养大用来改善伙食。

其六,牛是渔民带上岛饲养的。上个世纪60年代,海南岛琼海县潭门镇的渔民带上永兴岛,再由永兴岛转运到东岛饲养。

关于岛上野牛的来历,总结起来有6种不同的说法,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的理由。第一个说法也就把它当作故事来听听算了,当年马援南征也是岭南周边,历史上没有到西沙的记录。郑和下西洋是经过西沙,但是它没有理由在东岛放养一些牛。第三种说法比较牵强,李准去视察岛屿,要带一群牛羊去干吗?

第四与第五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尽管第六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渔民带上岛屿养牛,为何养大了不杀了拉回去卖牛肉呢,还留了这么多在岛上?

02解密:牛粪给出了答案

大家知道,一般的小岛上很少有淡水。野牛要想在岛上活下来,至少要有一个水塘,里面要有淡水。东岛上正好有一个水深1-2米的大水塘,距海岸线100来米,是野牛赖以生存的水源。即使到了冬季,水部都有20-30厘米的积水。

野牛喜欢在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来到水塘边饮水,水塘周围散落的牛粪见证了它们的活动范围。正是这些牛粪,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立广教授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材料,从而揭示出这些野牛的来源。

孙教授从水塘里采集的沉积柱,得出来大量的科学数据证明:水塘的淤泥有三段式沉积特征,最下面的,距沉积层顶部96厘米以下是白色的海洋珊瑚砂沉积;距沉积层顶部96-25厘米,是褐色含海鸟粪土的珊瑚砂沉积;顶部25厘米,是黑色含大量牛粪、海鸟粪的珊瑚砂沉积。

毫无疑问,距沉积层顶部25厘米处的珊瑚砂沉积,所代表的时间正是野牛登岛的时间。孙教授团队这里保存的种子进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测得的年龄是距今310-390年。孙教授根据这些数据推测,野牛登岛的时间大约在1619-1709年之间。

孙教授又在东岛北侧中部的丛林中发现了一个高约120厘米的鸟粪堆,经过仔细研究,得知这捕食天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鸟粪堆。在粪堆底部,科研人员发现了几根木炭和一些灰烬,显然是堆鸟粪之前留下来的。

通过对木炭进行测年,孙教授最后确定其时代也是1619-1709年,与牛粪层底部的测年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野牛正是被这些木炭的使用者带上东岛的。

历史记载,这段时间正是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当时,很有可能有一群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携带生产工具、种子以及牛从海上出逃到这里,野牛应该就是这样被带入东岛的。原来,东岛野牛不野,它是家牛野化的,历史约400年。

03野化:黄牛回归到自然变野牛

东岛的气候条件好,岛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丛林,丛林中生长了茂盛的草本植物,这些青草是野牛的美味佳肴,大量野牛啃食白避霜花树枝嫩叶和原始丛林中的草本植物,来满足其营养需要。东岛中部的水塘储有天然淡水资源,可以供野牛饮用。因此,这就为野牛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保障。

但是,当家养的黄牛失去了人类的养护,重新回归到自然环境中时,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长期驯化而形成的黄牛,在东岛的自然条件下处于原始自由的状态,长期生活于海岛的麻枫桐树林中,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涉,就慢慢就适应了当地炎热气候的特点,重新恢复了群居、善于奔跑和逃避人类的野性。

动物学家分析认为,很有可能,黄牛的野化过程与驯化过程形成了一个逆过程;野化是一种由生理适应发展到遗传适应的过程,是环境因素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的结果。

岛上原来家养的黄牛,在野化的过程中,面临多种严酷的环境影响,在克服环境应激的过程中,不能顺利适应的黄牛,就出现大批死亡,而遗留下来的黄牛,则是能够达到遗传适应的野牛。

不知道,把一群人放在有淡水且食物充沛的孤岛上生活几百年,会不会变成“野人”?

结语

无论如何,希望这些野牛继续在东岛快乐自由地活下去,让其自然生长,不要去人为干涉。别动不动就打别人“肉”的主意,生病了也不要去人为救治。牛有牛的生活方式,它们不需要人类的过多溺爱,你说呢?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报》、《科学画报》、《海南日报》、CCTV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