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时,在浦城县北乡的九日街,住着一个名叫刘知几的乡民。因其为人老诚,知府就命他为北京解户,让他押解五箱银子到京城去。 刘知几受命后,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但是身上的银两不够,于是就找到了乡里的富家翁曾节,托人作保,向曾节借一百两银子做盘缠。刘知几写下借条,取了银子就上路了。 刘知几这一趟走下来,前后近一年时间,待他到官府交了批文,回到家中时,地里的稻谷已经丰收了。于是,刘知几卖了稻谷,得了一百多两银子,就到曾节家去还钱。两人结算清楚后,曾节觉得刘知几这个人还不错,于是就把他留下来请他喝酒。 就在两人喝得高兴的时候,刘知几的家人突然跑来说家里有急事。而这时候,县里的公人也到曾节家来,催促他去交粮。于是,匆忙之中,两人到各种去忙自己的事去了。结果,曾节就忘了写收条,而刘知几也忘了让曾节把借条还给他。 就这样过了几年,一天,曾节在整理自己账薄时,突然看见了刘知几向自己借钱的借条,这时,他就起心了。他叫了一个仆人来,吩咐他到刘知几家去通知刘知几来还钱。 仆人来到刘知几家,对刘知几说,你欠了我们家老爷的钱,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不来还。刘知几一时之间也没有反应过来,想了好一会,才把几年前借钱的事想起来。于是就对仆人说,债无重取,罪无重科。这钱我几年前就已经还清了,只是当时我们两人一时匆忙,忘了取借条回来,你家主人怎么能做这种昧良心的事。 仆人讨了个没趣,只好回家如实禀报。但曾节可不管这么多,只是一个劲地让仆人到刘知几家去讨债。刘知几刚开始还对仆人解释,但接待了几次后,就干脆闭门不见他了。曾节见仆人收不回钱来,就一张状纸,把刘知几给告到官府去了。 县太爷姓朱,他接到曾节的状纸后,就派人去把刘知几拘来。刘知几见曾节告了官,也把心一横,也写了一个状纸,状告曾节昧心欺诈。 朱县令把曾节和刘知几都传到公堂上,开堂审理。两人在公堂上唇枪舌剑争辩不休,但是争来争去,毕竟曾节有借据在手,所以刘知几还是输了官司,被朱县令责令三日之内还钱。这样的判决当然让刘知几不服,但是,朱县令说了,如果刘知几不还钱,就要将他关进大牢里去。 刘知几胳膊拧不过大腿,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暂时答应下来。出了衙门后,他思量了半天,决定抗争到底,于是又写了一份状纸,连夜交到了知府郭吉之那里去。 郭吉之是有名的清官,以铁面无私和善断冤狱著称,老百姓私下里都喜欢称呼他为郭爷。 郭爷接到刘知几的状纸后,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几遍,然后让刘知几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的讲了一遍。听完刘知几的述说后,郭爷心里也基本上有谱了,于是稍微思索后,就计上心来。他让人先把刘知几收监。然后又吩咐手下人写了一道公文。 公文的大意是:本府抓到了两个强盗,经过审讯,两个强盗供出了窝藏赃物的人就是曾节,现在请朱县令立刻拘捕曾节,并把他和强盗的赃物一起带到府上来,听候审讯。 之后,郭爷就派捕快游信带着几个公人把公文送到了朱县令那里去。 朱县令接到郭爷的公文后,不敢耽搁,就急忙派出两个差役带路,把游信等人引到了曾节家去。曾节听到自己被诬陷的消息后,先是吃了一惊。但他是个老狐狸,很快就镇静了下来,然后摆出酒食把游信等人款待了一番,然后再到屋里去,把家里的账薄带上,这才跟着游信一起到知府衙门去。 郭爷见了曾节,黑着脸一阵恐吓,一副认定他就是强盗同伙的架势,把个曾节吓得魂不附体,连忙哭诉道,小人家里银子是有几两,但这些银子都是小的经营所得,这里有记载家里流水的账薄,大人你查一查就知道了,绝对没有来历不明的银子啊。 郭爷让人把曾节的账薄拿上来,从头到尾的仔细一看,就看到其中有一处记载着,某年某月,刘知几上京,借去银子一百两。然后又在另一处看到,某年某月,收到刘知几本利一百三十两银子。 这一下,真相大白了。郭爷就叫人把刘知几叫出来,曾节一看到刘知几,心里就明白了几分,但还是不肯承认自己诬告刘知几。这一下,郭爷就火了,叫人把曾节一顿板子打下去,然后才把账薄上的记载拿给他看。 这一下,曾节无话可说了,只好乖乖的低头画招。 最后,曾节被判罚谷五十石,以示警告。而刘知几受了诬告,郭爷就让曾节把刘知几借他的钱的利息拿出来,还给了刘知几,作为对他的补偿。而朱县令也被罚米七石,作为他办案糊涂惩戒。 郭爷略施小计,就让心怀不轨的曾节主动把证据拿了出来,还了刘知几的清白,老百姓听闻后,无不拍手称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