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中国2843个县级政权得名由来—青海篇———————————————————————————————————————青海省,因境 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又称西海。西宁市,《宋史·地理志》载:“旧青唐城。元符二年,陇拶降,建为鄯州,仍 为陇右节度,三年弃之。崇宁三年收复,建陇右都护府,改鄯州为西宁州。”是西宁取西部安宁之义。又称西平郡、青唐城、夏都。城中区,以位于 城市中部得名。城东区,以位于城市东部得名。城西区,以位于城市西部得名。城北区,以位于城市北部得名。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国《大通县 志》卷2:“盖县名大通,原自宋时筑城于浩亹河上,名曰大通城,后遂名其河为大通河。清雍正初筑城于此,始复因河而名其卫,继且因河而名其 邑,是即大通县之所由来也。”湟中县,1945年由西宁县设湟中县。因地处湟水中游,古为“湟中地”,故名。湟源县,1913年改丹噶尔厅 置湟源县,因地处湟水源头而得名(注:后由本县析置海晏县,湟水源头今位于海晏县)。 ———————————————————————— ———————————————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乐都区,凉置乐都郡,北宋置乐州,后废。明置碾北卫、碾伯所,清雍正三年 (1725年)置碾伯县,1929年改名乐都县,取历史上的乐都县一名命名,2013年改设乐都区。乐都,山谷名,系羌语,其义不详。汉时 称落都、洛都谷(一作雒都谷),后雅化为“乐都”。平安区,1978年由湟中县析置平安县,因驻地平安镇而得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 30年析乐都县置民和县,因部族繁杂,取义民众和睦。1986年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2 9日,互助正式建县,县治威远堡。改“互乡县”为“互助县”,以取次地居住的各民族之间要“互助友爱”之寓意。化隆回族自治县,西魏废帝三 年(553年)置化隆县。因境内化隆谷(一作挖隆谷,藏语作哇隆)而得名。化隆,羌语,其义不详。藏语继承古羌语,意为“黄牛(沟)”。循 化撒拉族自治县,北宋筑循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循化营,取“遵循王化”之意命名。 ———————————————————— ——————————————————— 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地处青海湖之北,故名。海晏县(三角城镇),1940年由祁连自治局析置海东 设治局,旋改名海晏设治局,因邻近青海湖,取“海晏河清”之意命名。又称原子城。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而得名。“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 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刚察县,1950年设刚察区(县级),1954年改设刚察县,因当地藏族“刚察”部落(一译岗察、冈察 ,语义不详;该部落来自今贵德县常牧镇冈察村)为名。门源回族自治县,1929年析大通县置亹[mén ]源县,因地处古浩亹水(即今大通 河;古浩亹水,亦名阁门河,《晋书·音义上》:“亹者,水流夹山,岸若门”,孟康曰:浩亹读合门。颜师古曰:浩音诰,水名也,亹者,水流峡 中,岸深若门也。西汉曾置浩亹县,治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北宋在浩亹河上筑大通城,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称大通河)源头而命名。1959年, 亹源简化为门源。 ——————————————————————————————————————— 黄南藏族自治州,1953年设立黄 南藏族自治区(专区级),因地处黄河以南而得名。1955年改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1929年析循化县置同仁设治局,旋改 为同仁县,因部族繁杂,取一视同仁之意为名。1952年改设同仁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复改同仁县。又称热贡,榆谷。尖扎县,19 52年析贵德县东部置尖扎区(县级),因当地藏族尖扎部落(意为“野兽出没的地方”,一说意为“哥哥的后裔”)为名。1953年设尖扎县。 泽库县,藏语意为“山间盆地”,因地势得名。1953年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1954年批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沿袭“河南四旗”之名, 因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 ———————————————————————————————————————海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青海湖 之南,故名。共和县(恰卜恰镇),1929年析西宁县、湟源县置共和县,取“五族共和”之意故名。1952年改设共和藏族自治区(县级), 1953年复改共和县。同德县,定名同德,取“边民同服中央德化”之意。由同仁、贵德各取一字为名。贵德县,元至元八年(1271年)设贵 德州,取“以德为贵”之意。兴海县,1912年后,大商行“德兴海”来县区贸易经商,县名以此商行名称而得之。贵南县,1953年由贵德、 同德二县部分地区析置贵南县,治所在茫拉,以原为贵德县南部地区,故名贵南。 ———————————————————————————— ——————————— 果洛藏族自治州,《安多政教史》记载:大约在明、清之际,已出现“果洛克松”(即三果洛)的名称。果洛正式见于汉 文史籍是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通常译名为“郭罗克”,清末又译作“俄洛”。“果洛”意为“反头”或“硬汉”。玛沁县(大 武镇),1957年析甘德县置玛沁县。玛沁,藏语音译,系“阿尼玛卿山”一名的省译,意为“黄河上游最高大山”。班玛县,1955年设班玛 县。班玛,藏语音译,意为莲花。甘德县,县名取自附近的甘德贡麻、甘德哇尔麻、甘德休麻3条沟名的“甘德”一词,藏语含义为“吉祥、安乐” 。1955年设甘德县,治所在甘德。“甘德”藏语意为“安窝”。达日县,1955年设达日县。因境内达日河(藏语达日曲、达日勒曲、达尔洛 曲)得名,“达日”系藏语“兴旺发达”之意。久治县,1955年设久治县。县名系藏语译音,意为团结。玛多县,1957年析甘德、达日两县 置玛多县。“玛多”系藏语“黄河源头”之意。 ———————————————————————————————————————玉树藏族 自治州,该自治州以州人民政府所在地玉树而命名。玉树市(结古镇),1917年设玉树理事,1929年改设玉树县。“玉树”藏语意为“遗址 ”,为传说中格萨尔王妃珠姆/一译朱毛的诞生地,故名部落为玉树。杂多县,1953年析玉树、囊谦二县置扎朵县(一译杂朵县),1954年 改译为杂多县。“杂多”为藏语“杂曲(即澜沧江)上游”之意。称多县,县以称多部落为名。治多县,“治多”,藏语为长江上游之意。属玉树藏 族自治州管辖。“治多”,藏语意为“长江上游”(藏语称长江源为“治曲”,意为“牦牛河”。形容江源好像从母牦牛鼻孔中流出的两股泉水)。 囊谦县,十二世纪时,曾担任中央政府内大相(内务官员)的吉普科洛桑布之子哲哇阿洛率领部属,自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折多山一带进入 玉树南部(今囊谦地区),以其父的官衔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囊谦(藏语译间,意为内大相),世人称“囊谦加宝”。意为囊谦王。曲麻莱县, 1954年改设曲麻莱县,以境内有楚玛尔河而得名。———————————————————————————————————————海西 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在青海湖之西,故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德令哈市,1958年设德令哈县,1962年撤销,并入乌兰县 。1988年析乌兰县置德令哈市。德令哈,蒙古语,源于柯鲁沟旗中心寺——“阿拉腾德令哈”寺(原址位于市郊宗务隆山,“文革”期间遭毁坏 ,2001年在市区重建)。“阿拉腾德令哈”意思是“金色的原野”,德令哈是“阿拉腾德令哈”的缩略。格尔木市,1956年设立噶尔穆工作 委员会(县级),1960年改设格尔木市,1965年改设格尔木县,1980年复置格尔木市。“格尔木,蒙古语音译,标准读音应为“郭勒木 德”,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因境内格尔木河而得名。天峻县,1954年析原都兰县地置天峻藏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设天峻县 。天峻,因境内“直尕天钦”山(简译天峻,俗称天峻山,意思是“阶梯状山”)而得名。藏语“直尕天钦”源于蒙古语“天沁察汗哈达”,意思是 “陡峭的白山崖”。都兰县,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温暖”,因地处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气侯比其它地区相对温暖而得名。“都兰”,蒙古语意为“暖和”。乌兰县,本都兰县地,1958年设茶卡工作委员会(驻茶卡),1959年改设乌兰县,驻希里沟。“乌兰”,蒙古语意为“红”。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