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屏 从地下考古与文献资料佐证,夏商周至汉代的中国文化性格中,基本上都是眼睛朝上朝贵朝神的单向崇拜思维方式,不论甲骨文的卜辞,还是青铜器的铭文,抑或是更远陶器具的绘画,无不刻下了这一深深痕迹,形成了汉代之前中国文化思维中唯上唯贵唯神的单向单轨性格。尽管春秋战国虽然出现百家学术与孔子删订《诗经》及有教无类教育方式转变的现象,但从汉代之前中国文化的性格上讲,在根本上还没有发生上下比照,平贵结合的双向双轨文化关怀思维特点。 汉代初年,以汉武帝和司马迁围绕边将李陵功过是非的意见分歧而意外引发的司马迁遭遇宮刑的人格巨变,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使汉代之后中国文化的性格通过《史记》出现了亘古一变的双向双轨关怀思维的转变,是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 司马迁一世仕家出身,博览群书,阅历广泛,才华横溢,但其命运的巨大落差,是使他的思想彻底走向关怀天下苍生的基本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严酷的封建社会环境迫使司马迁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这也是促成司马迁三观改造走进社会底层的主要原因,与其说社会改造了司马迁,更准确地地说是社会命运的巨大改变促使司马迁选择了社会,这与一千年后清代康雍乾时期曹雪芹世家的巨大命运落差促使曹雪芹改造了三观世界,走进了底层社会,创造出了亘古无二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如出一辙。难道说千年有轮回?一部史学巨著,一部文学巨著,司马迁与曹雪芹几乎遭遇了相似的命运巨变而促使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改变,使中国文化思维的性格与视野转向了双向双轨的空间,投向了立体式全方位的社会生活,这是时代文化思想的巨大进步。 物质生产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家庭和个人发展的经济基础。司马迁将物质的生产与流通纳入文化视野的范畴,与前人简单地批判经济剥削带来的社会不公相比,具有非常独到的历史观察眼光,可以说它是两千年前世界史上最早的《资本论》版本。《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货殖列传揭示了封建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渗透于生活的必然性,为后世国家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与科学上的经济依据,是司马迁对中国文化性格发展注入的最具生命力的血液。 2016.8.30. |
|